《故洛阳城有感》

时间: 2025-01-19 21:25:31

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

筚圭苑里秋风后,

平乐馆前斜日时。

锢党岂能留汉鼎,清谈空解识胡儿。

千烧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洛阳城有感
作者:杜牧 〔唐代〕

一片宫墙当道危,
行人为尔去迟迟。
筚圭苑里秋风后,
平乐馆前斜日时。
锢党岂能留汉鼎,
清谈空解识胡儿。
千烧万战坤灵死,
惨惨终年鸟雀悲。

白话文翻译

这片宫墙高耸在道路旁,
行人因此匆匆而行,步履迟缓。
筚圭苑中秋风萧瑟,
平乐馆前夕阳斜照。
那被禁锢的党羽,难道能保住汉鼎?
空谈清淡,无法真正了解胡人的情形。
经过千年战火,土地已然荒芜,
终年惨淡,鸟雀也悲鸣不已。

注释

  • 筚圭苑:古代园林,名为筚圭,象征着繁华的地方。
  • 平乐馆:指的是洛阳的一处乐府,古代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 锢党:指的是被权势所囚禁的人,含有对权力的讽刺。
  • 汉鼎:汉朝的鼎,象征着兴盛的国家。
  • 胡儿: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对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以清新、简练著称,擅长五言绝句,常表现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故洛阳城有感》写于杜牧晚年,正值唐朝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之时。诗中所表现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故洛阳城有感》是一首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洛阳城的景象时,展现了个人对于国家和历史的思考。开头的“一片宫墙当道危”描绘了洛阳城的残破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行人的迟疑步履恰恰反映出对这座古城的敬畏与不舍。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筚圭苑”与“平乐馆”的描绘,传达出昔日繁华的对比,暗示着历史的无情流逝。到了“锢党岂能留汉鼎”,诗人则透过历史的视角,对比了当年汉朝的繁荣与今日的衰败,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千烧万战”这一强烈的意象,表达了历史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创伤,鸟雀的悲鸣象征着人们的苦痛和不幸,给人以深刻的反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层层递进,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片宫墙当道危:描绘了洛阳城墙的残破与危机,直面现实。
  2. 行人为尔去迟迟:行人因看到这些景象而缓慢前行,表现出内心的沉重。
  3. 筚圭苑里秋风后:秋风中的筚圭苑已无昔日的繁华,暗示衰败。
  4. 平乐馆前斜日时:平乐馆在斜阳下,显得孤独且凄凉。
  5. 锢党岂能留汉鼎:对比汉鼎的辉煌与现状的无奈,直指政治腐败。
  6. 清谈空解识胡儿:空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对政客的不满。
  7. 千烧万战坤灵死:数千年的战争导致土地的荒芜,历史的气息沉重。
  8. 惨惨终年鸟雀悲:鸟雀的悲鸣象征着人民的苦难,情感深切。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鸟雀悲”来隐喻人们的苦痛。
  • 对比: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体现历史的变迁。
  • 象征:汉鼎象征国家的兴衰,反映政治的无力。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对洛阳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揭示了政治腐败与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宫墙:象征权力与统治的象征,表达对现状的反思。
  • 秋风:象征衰败与无情,暗示时光的流逝。
  • 鸟雀:象征无辜的生灵,反映社会的苦痛与不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牧的《故洛阳城有感》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古城的怀念
    • B. 对政治腐败的批判
    • C. 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 D. 对战争的向往
  2. 在诗中,“锢党岂能留汉鼎”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历史的遗憾
    • B. 对权力的讽刺
    • C. 对文化的自豪
    • D. 对未来的希望
  3. “千烧万战坤灵死”描述了什么样的历史情景?

    • A. 繁荣昌盛
    • B. 战争与死亡
    • C. 自然灾害
    • D. 人民的幸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表现历史的沧桑。
  • 白居易《琵琶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杜牧则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
  • 王维《山居秋暝》: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宁静追求,与杜牧的沉重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集》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