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国乔校长苦雨诗原韵 其四》
时间: 2025-01-04 09:18: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渐娇黄尚未睛,潇潇惊煞小金铃。
湖光如镜新铺白,山色垂鬟半隐青。
燕子巢倾鳷鹊笑,桃花浪暖鳜鱼腥。
何时共剪西窗烛,共话兰成事北庭。
白话文翻译
梅花渐渐娇嫩,然而天气却仍未晴朗,潇潇细雨惊动了小金铃(指细雨声)。湖水如镜,刚刚铺上了一层白色,山色如同垂下的鬟发,隐约显现出青色。燕子的巢倾斜,啄木鸟和喜鹊在欢快地叫着,桃花的浪潮带来了温暖,却也带来了鳜鱼的腥味。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一起剪下西窗的烛光,共同谈论兰草的往事呢?
注释
- 梅渐娇黄:梅花渐渐娇嫩,颜色偏黄;娇黄指梅花的颜色。
- 潇潇:细雨的声音,形容雨下得细而密。
- 小金铃:指的是雨滴落在水面上的声音,像小金铃铛一样清脆。
- 湖光如镜:形容湖面平静如同镜子。
- 山色垂鬟:山的颜色如同女子的垂下的发髻,形容山色的柔美。
- 燕子巢倾:燕子的巢倾斜,暗示天气变化。
- 桃花浪暖鳜鱼腥:桃花盛开,带来春天的气息,但也夹杂着鱼腥味。
- 西窗烛:指晚上在西窗下点的蜡烛,象征温馨的夜晚。
- 兰成事北庭:共谈兰草的生长,指与朋友或爱人之间的温馨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凤梧,近代诗人,以其清新而富有情感的诗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和张国乔校长苦雨诗原韵 其四》是刘凤梧在与张国乔校长的诗歌交流中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春雨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雨为背景,描绘了梅花、湖光、山色等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清新而愁苦的气氛。诗的开头以“梅渐娇黄尚未睛”引入,梅花的娇嫩与阴雨天气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惆怅。在“潇潇惊煞小金铃”中,细雨的声音与梅花的娇艳相互映衬,增添了诗的音韵之美。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湖光和山色的景象,使用“湖光如镜新铺白,山色垂鬟半隐青”的比喻,生动地呈现出春天的宁静与美丽。随后,诗中提到燕子和桃花,燕子的巢倾斜,暗示着春天的变化与不安,而桃花带来的温暖和鱼腥味则象征着生活的复杂与多样。
最后两句“何时共剪西窗烛,共话兰成事北庭”则引出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诗人渴望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共同追忆过去的情感。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思,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梅渐娇黄尚未睛:梅花在春雨中逐渐显得娇嫩,但天气仍未放晴,体现出一种春雨绵绵的情景和淡淡的忧愁。
- 潇潇惊煞小金铃:细雨潇潇,声响如铃,表现出对雨声的敏感与细腻的感受。
- 湖光如镜新铺白:湖面平静,宛如明镜,映衬出春天的清新。
- 山色垂鬟半隐青:山色如同女子的垂髻,柔美而神秘,形成独特的意象。
- 燕子巢倾鳷鹊笑:燕子的巢倾斜,反映出春天的变化,鸟儿欢叫增添了生命的气息。
- 桃花浪暖鳜鱼腥:桃花的盛开带来温暖,但也有鱼腥味,象征着生活的多样性。
- 何时共剪西窗烛,共话兰成事北庭:表现出对未来的期盼和对友人情感的珍视,是全诗情感的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湖光如镜”,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宁静。
- 拟人:如“潇潇惊煞小金铃”,赋予雨声以生命的特征。
- 对仗:如“何时共剪西窗烛,共话兰成事北庭”,工整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雨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友人情谊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
- 细雨:代表柔情与思念。
- 湖光:象征宁静与美好。
- 山色:暗示神秘与深远。
- 燕子: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 桃花:代表爱情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梅渐娇黄”是指什么?
- A. 梅花的颜色
- B. 梅花的香味
- C. 梅花的形状
-
“湖光如镜”意指?
- A. 湖面波涛汹涌
- B. 湖面平静如镜
- C. 湖水浑浊不清
-
诗中提到的“西窗烛”象征什么?
- A. 温馨的夜晚
- B. 灯光的明亮
- C. 烛光的危险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雨中的自然美,但更侧重于对生活的感慨与哲思,情感更为沉重。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桃花源描绘理想的生活环境,与刘凤梧的诗相比,更加理想化和乌托邦式。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选读》
- 《刘凤梧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