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岸拍不定,石桥水横流。
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
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
白话文翻译:
沙滩上的波浪拍打得并不平静,石桥上的流水横流而过。
问路时看到鲁国的风俗,令人回忆往昔,感伤故乡的丘墟。
千载之后,历史仅仅传承着褒氏和圣侯的名声。
注释:
- 沙岸拍不定:沙滩的波浪不时拍打,意指海浪的涌动难以平定。
- 石桥水横流:石桥上的水流横向奔流,描绘了水流的急促。
- 问津:问路,寻求过河的地方。
- 鲁俗:鲁国的风俗,指当地的文化习俗。
- 怀古:追忆古代事物,感慨往昔。
- 伤家丘:对故乡的感伤,丘指故乡的土丘或墓地。
- 寥落千载后:经历了千年后,形容时间的漫长与稀疏。
- 空传褒圣侯:只剩下褒氏和圣侯的名声被流传。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适(702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与王之涣、岑参并称“边塞诗三大家”。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写景抒情见长,常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感受。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高适前往东平的途中,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怀念。
诗歌鉴赏:
《鲁西至东平》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乡愁的诗,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交织。开头两句通过描绘沙岸的波浪与石桥的流水,营造出一种动感与流动的氛围,反映了自然的变幻与时光的流逝。接下来的问津与鲁俗,展示了诗人对鲁国风俗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他对故乡文化的感慨与认同。最后两句则通过“寥落千载后”来表达历史的沧桑与无常,只有褒圣侯的名声得以流传,显得格外苍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沙岸拍不定:揭示了自然的动荡,波涛汹涌。
- 石桥水横流:石桥的水流意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问津见鲁俗:通过问路的情境,反映对文化的好奇与赞美。
- 怀古伤家丘:感情由外境转向内心,怀古之情令人伤感。
- 寥落千载后: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感叹时间的无情。
- 空传褒圣侯:只有名声存留,体现历史的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沙岸拍不定”比喻时间的流动与不安。
- 对仗:诗中各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美。
-
主题思想:诗歌反映了对历史与故乡的思索,表现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感慨与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意象分析:
- 沙岸:象征着自然的波动与不安。
- 石桥:代表了连接与沟通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 鲁俗: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 家丘:再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 “怀古伤家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诗人提到的“褒圣侯”指的是谁?
答案:
- 沙岸、石桥、水流。
- 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故乡的思念。
- 褒氏和圣侯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象征着光辉的历史。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诗词对比:高适的《鲁西至东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但王之涣更偏向于壮丽的景观描写,而高适则更多展现了内心的情感与怀古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