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诗客七人会饮余司马园亭居皆在北郭
——高启〔明代〕
白话文翻译:
我与七位诗友在北郭的司马园亭相聚,酒与诗交融,晚霞映照着园亭。我们家住得相近,朋友比竹林中的竹子还要多。短暂的光景催促着我们长久的宴会,清醒的吟诗和醉酒的歌声交杂在一起。欢聚的时光容易流逝,但我们却乐此不疲,数次相聚,毫无厌倦。
注释:
- 情与酒兼和:情感和酒水相互融合,指的是在宴席上,饮酒与诗情交融。
- 园亭:指的是园中的亭子,供人休息、吟诗的地方。
- 榆社:指的是一种社交团体或聚会,象征着朋友之间的亲密。
- 竹林:常用来比喻隐士或文人聚集的地方,诗中提到“人比竹林多”是强调朋友的多。
- 短景催长宴:短暂的光阴催促着我们的长久宴饮。
- 乱离欢易失:欢聚时光的流失是容易的,暗示生活的无常。
- 无厌数相过:意指我们对相聚的乐趣毫无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 1336-1374),字太清,号静斋,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晚明诗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高启的诗风清新洒脱,常以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相结合,体现了个体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与诗客七人会饮余司马园亭居皆在北郭》创作于高启与友人相聚时,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此时,正值明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人依然在追求诗歌与友情的乐趣,反映出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宴饮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又有对友情的感慨。诗中“情与酒兼和”的开头句,便将诗酒相伴的主题明确地呈现出来,突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短景催长宴”的句子则传达出一种时间的流逝和宴饮的短暂之感,体现了对美好瞬间的依恋。诗人在欢聚时,感受到人生的无常,这种感受在“乱离欢易失”中被进一步放大,既有对欢聚时光的珍惜,也有对流逝时光的感叹。最后一句“无厌数相过”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相聚的热爱与执着,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清晰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欢愉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反映了高启对生活与友谊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情与酒兼和:表达情感与酒水的和谐共存。
- 园亭驻晚珂:描绘黄昏时分的园亭,晚霞的美丽。
- 家同榆社近:朋友们居住相近,共同的社交圈。
- 人比竹林多:朋友的数量多于竹林的竹子,友情的密切。
- 短景催长宴:光阴短暂,催促着长久的宴会。
- 醒吟杂醉歌:清醒时吟诗,醉后唱歌,交融的场面。
- 乱离欢易失:快乐的时光容易流失,人生的无常。
- 无厌数相过:尽管如此,我们仍乐于相聚,毫不厌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情与酒兼和”与“醒吟杂醉歌”,对称工整。
- 比喻:将“家同榆社”比作亲密的社交圈。
- 拟人:赋予光阴以催促的能力,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及对短暂时光的感慨,展现了明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园亭:象征着休闲与聚会的场所,寓意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晚珂:晚霞的美丽,代表着宁静与短暂的美好时光。
- 酒:象征着欢聚、释放与情感的交流。
- 竹林:常用作文人隐居的象征,指代文人聚集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园亭”主要象征什么?
- A. 休闲与聚会的场所
- B. 书法作品
- C. 高山
-
诗人在宴席上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无奈
-
“乱离欢易失”意指什么?
- A. 快乐时光容易流失
- B. 人生的烦恼
- C. 朋友的聚散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高启的《与诗客七人会饮余司马园亭居皆在北郭》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高启的诗更多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与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白的诗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孤独的哲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详细探讨高启的生平与作品。
- 《古典诗词名句解析》——对古诗词的词句进行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