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夜吟
高启 〔明代〕
月下冻痕生绿井,
隔林霜片飞无影。
树枝风息转迎寒,
愁人如鸟栖未安。
夜短夜长应独觉,
荧荧残烛呜呜角。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下,冰冻的痕迹在绿井旁显现,
隔着树林,霜雪轻轻飘落,却无影无踪。
树枝在寒风中稍稍停息,迎接着寒意,
愁苦的人如同鸟儿,栖息却不能安宁。
夜短夜长,心中感受应当更加清晰,
微弱的烛光摇曳,伴随着呜咽的角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冻痕:指冰冻后留下的痕迹。
- 绿井:可能指井水清澈,生机盎然之意。
- 霜片:指霜冻的颗粒或薄片。
- 愁人:指心情忧愁的人。
- 荧荧:形容烛光微弱闪烁的样子。
- 呜呜角:可能指乐器发出的低沉声响,表达孤独感。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如鸟栖未安”可以引申为孤独与无助的感受,常用于描写愁苦的人生境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与徐渭等人并称。他的诗歌主要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寒冷的夜晚,反映了诗人在孤寂中对人生的思考。明代社会动荡,诗人可能感受到个人的无奈与愁苦,借助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寒夜吟》通过描绘寒冷的夜晚和愁苦的心境,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生命的敏感体悟。开篇先用“月下冻痕生绿井”勾勒出一幅冰冷而生机的画面,月光照耀下的绿井仿佛在诉说着冬夜的寂静与清冷,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但随即转入“隔林霜片飞无影”,霜雪飘落的无踪无影,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树枝风息转迎寒”则进一步渲染出寒冷的气息。
诗中“愁人如鸟栖未安”的描写,透出一种深切的忧愁,鸟儿在树上栖息却无法安宁,正如诗人心中那份无处安放的愁绪。最后两句“夜短夜长应独觉,荧荧残烛呜呜角”则表达了在漫漫长夜中,独自面对内心的孤独与痛苦,烛光微弱,犹如生命的脆弱,角声低沉,映衬出一种无奈与凄凉。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无奈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下冻痕生绿井:在月光下,冰冻的痕迹在绿井旁显现,暗示寒冷的环境与生机的对比。
- 隔林霜片飞无影:霜雪在树林间飘落,却没有留下痕迹,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树枝风息转迎寒:树枝在风中稍稍停息,正迎接寒冷,反映自然变化与人的感受相互交融。
- 愁人如鸟栖未安:愁苦的人如同鸟儿,栖息却不能安宁,表达内心的苦闷与不安。
- 夜短夜长应独觉:夜的长短在孤独中显得更加明显,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 荧荧残烛呜呜角:微弱的烛光与低沉的角声,渲染出一种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愁人如鸟”,用鸟来比喻愁苦的人,形象生动。
- 拟人:树枝“迎寒”,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夜短夜长”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与人生苦楚的深切感悟,借助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个体在寒冷夜晚的无奈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孤独与思考,反映内心的宁静与忧伤。
- 霜:象征寒冷与无情,暗示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树枝:象征生命的坚韧,然而在寒冷中又显得孤独。
- 鸟:象征自由与无奈,反映内心的挣扎与渴望安宁。
- 烛光: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希望,微弱而摇曳,映射出孤独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愁人如鸟”比喻的是: A. 喜悦的人 B. 孤独的人 C. 忙碌的人
-
“荧荧残烛”中的“荧荧”形容的是: A. 烛光明亮 B. 烛光微弱 C. 烛光摇曳
-
全诗的主题思想是: A. 描绘春天的景象 B. 表达对孤独的感悟 C. 赞美友情的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津》 - 张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寒夜吟》两首诗都在描绘夜晚的情景,前者侧重于思乡之情,后者则更加强调孤独感。李白的诗语调清新,情感直白,而高启的诗则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积累,展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寒夜吟》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