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时间: 2025-01-19 20:03: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白话文翻译:
在林中空旷的僧舍里,阶下是终南山的景色。 高高地躺在一张床上,回望四周的广阔天地。 浮云在几处消散,飞鸟不知何时归来。 探问天人的道理,心无旁骛地享受世界的宁静。 谁能知道真正隐居的高人,是兄弟们一起追求的。
注释:
- 空寂舍:指僧舍,空旷寂静的地方。
-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山脉,常被用作隐居的象征。
- 六合间:指天地四方,即整个宇宙空间。
- 问义天人接:探问天人的道理,指追求高深的哲学或宗教知识。
- 无心世界闲:心无旁骛,享受世界的宁静。
- 大隐者:指真正隐居的高人,不问世事,专心修行。
- 兄弟自追攀:兄弟们一起追求隐居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缙,唐代诗人,是王维的弟弟,与其兄王维一样,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隐逸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缙与王昌龄、裴迪等人游青龙寺时所作,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兄弟情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林中僧舍和终南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而“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则增添了一丝哲理和期待。最后两句“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强调了兄弟间的情谊和对隐居生活的共同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描绘了僧舍的宁静和终南山的壮丽,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
-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通过“高卧”和“回看”展现了诗人的超脱和宁静。
-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通过浮云和飞鸟的意象,增添了诗的哲理和期待,暗示了世事无常和归隐的愿望。
-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表达了诗人对高深知识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享受,强调了内心的平和和超脱。
-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强调了兄弟间的情谊和对隐居生活的共同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浮云几处灭”比喻世事无常。
- 拟人:“飞鸟何时还”赋予飞鸟以期待归来的情感。
- 对仗:“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形成空间上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空寂舍、终南山、浮云、飞鸟。
- 详细解释:空寂舍象征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终南山象征壮丽的自然和隐居的理想地点;浮云象征世事无常;飞鸟象征归隐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终南山”象征什么? A. 壮丽的自然 B. 隐居的理想地点 C. 世事无常 D. 归隐的愿望
-
诗中“浮云几处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 对兄弟情谊的珍视 C. 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D. 对世俗的超脱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王昌龄的《出塞》:展现了边塞诗的豪迈和壮志。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缙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王缙和王维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