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时间: 2024-09-19 20:47: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作者: 陈思济 〔元代〕
望西南之柱,插开翠,一峰寒。
尽泄雾喷云,撑霆拄月,气压群山。
神仙。旧家洞府,但金堂玉室画中看。
苔壁空留陈迹,碧桃何处骖鸾。
兵余城郭半凋残。制锦古来难。
喜村落风烟,桑麻雨露,依旧平安。
兴亡视今犹昔,问渔樵何处笑谈间。
斜倚西风无语,夕阳烟树空闲。
白话文翻译
望向西南的高峰,仿佛插入了翠绿的云朵,峰顶显得寒冷。
雾气弥漫,云彩飞泻,撑起天空,支撑着明月,气势压迫群山。
这里曾是神仙的居所,昔日的洞府,如今只能在画中见到金色的殿堂和玉石的房间。
苔藓覆盖的墙壁上只留有旧日的痕迹,碧桃树的去处又在哪里呢?
战乱之后,城郭只剩下凋残的一半,制作锦缎自古以来就十分艰难。
我欣喜于村落中的烟雾,桑树和麻田沐浴在雨露中,依旧保持着平安的景象。
兴亡更替,看今朝依旧如昔,问那捕鱼樵夫又在哪里欢声笑语。
我倚靠在西风中,无言以对,夕阳映照的烟树显得格外闲适。
注释
- 木兰花慢: 一种词牌名。
- 柱: 指高峰。
- 翠: 绿色,指山的颜色。
- 撑霆拄月: 形容山势高耸,像撑起天空和明月一样。
- 神仙: 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者。
- 金堂玉室: 形容富丽堂皇的居所。
- 苔壁: 指长满苔藓的墙壁。
- 骖鸾: 传说中一种高贵的鸟,象征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思济,元代诗人,字子华,号维桢,生卒年不详。其诗风清新俊逸,常描绘自然山水,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写于元代,正值元朝统治下的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以及对人事兴亡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木兰花慢》以自然景色开篇,描绘了西南高峰的寒冷与气势,展现出一种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撑霆拄月”的意象,传达了山的高耸与人类渺小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接着,诗人回想起昔日神仙居住的地方,金堂玉室的富丽堂皇已成往事,苔壁上只留下陈旧的痕迹,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人事的无常,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兵余城郭半凋残”之句,诗人感慨战乱后的荒凉与凋零,反映了历史的兴亡与个人的无力感。而后,诗人又转向乡村的宁静,描绘了桑麻雨露的平安景象,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珍视。在诗的最后,诗人以“斜倚西风无语,夕阳烟树空闲”结束,展现出一种淡然与宁静的心态,似乎在与自然对话,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交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传达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西南之柱,插开翠,一峰寒: 描述高峰的景象,给人以清新寒冷的感觉。
- 尽泄雾喷云,撑霆拄月,气压群山: 形象地描绘了山脉的气势,展现出自然的壮观。
- 神仙。旧家洞府,但金堂玉室画中看: 旧日的辉煌已成画中景象,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
- 苔壁空留陈迹,碧桃何处骖鸾: 旧日的痕迹让人感伤,碧桃树的去处隐喻了美好的消逝。
- 兵余城郭半凋残。制锦古来难: 反映战乱带来的破败与生活的艰难。
- 喜村落风烟,桑麻雨露,依旧平安: 乡村的宁静与恬淡,传达诗人对平和生活的向往。
- 兴亡视今犹昔,问渔樵何处笑谈间: 思索历史的兴亡,渔樵的欢笑声带来一种生活的哲理。
- 斜倚西风无语,夕阳烟树空闲: 诗人无言以对,表达一种淡然的心态,寻求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 “撑霆拄月”比喻山的高耸,形象生动。
- 对仗: “兵余城郭半凋残”与“桑麻雨露,依旧平安”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 “斜倚西风无语”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哲思和情感,最终达到一种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意象分析
- 西南之柱: 象征着高远与冷峻。
- 神仙: 代表理想与追求的生活。
- 苔壁: 反映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痕迹。
- 桑麻: 象征着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木兰花慢》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诗中“撑霆拄月”指的是什么?
- A. 高耸的山峰
- B. 明月照耀
- C. 水波荡漾
- D. 云雾缭绕
-
“苔壁空留陈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愉
- B. 怀念与伤感
- C. 轻松
- D. 忧虑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也描写了自然景观及人事感慨,表现类似的主题。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木兰花慢》: 李白的《静夜思》与陈思济的《木兰花慢》同样以自然为背景,前者更多地表达了思乡之情,后者则更侧重于历史的感悟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陈思济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