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7:48:28

翳林无阳土,暗谷多下泉。

登山履众险,险尽见杪颠。

人居物物中,物物能蔽天。

将身出物表,万象始昭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翳林无阳土,暗谷多下泉。
登山履众险,险尽见杪颠。
人居物物中,物物能蔽天。
将身出物表,万象始昭然。

白话文翻译:

在阴暗的森林里没有阳光的土壤,幽深的山谷里则常常有泉水流下。攀登高山走过重重险阻,危险尽头才得以看到山巅的景象。人生活在万物之中,周围的事物都能遮蔽天空。只有当身体超出万物的表面,万象才会开始显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遮蔽、阴暗。
  • 林无阳土:森林里没有阳光的土地,形容环境阴暗。
  • 暗谷:幽深的山谷。
  • 下泉:泉水自上而下流出。
  • 登山:攀登山峰。
  • 履众险:走过重重的险阻。
  • 杪颠:山的顶端,指高峰。
  • 人居物物中: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之中。
  • 能蔽天:遮蔽天空。
  • 将身出物表:把身体从万物的表面突出。
  • 万象始昭然:万物开始显现出来。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类存在的关系,反映了道家哲学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玠,元代诗人,字子实,号石山。生于元代初期,曾任官职,后隐居不仕,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他的诗作常以清新自然、哲理深邃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哲理思考,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拟古 其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在“翳林无阳土,暗谷多下泉”中,诗人展现了阴暗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压抑感。接着,诗人通过“登山履众险”表达了攀登高峰的艰难与不易,暗喻人生道路上的挑战与困境。最后两句则是对自然与自我关系的思考,强调了人如何从物质中超越,最终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翳林无阳土:开头强调环境的阴暗,暗示生存的艰难。
  2. 暗谷多下泉:尽管环境阴暗,但仍有泉水流出,象征希望或生命的源泉。
  3. 登山履众险:强调人生的艰辛与挑战。
  4. 险尽见杪颠:只有经历艰难,才能看到更高的目标。
  5. 人居物物中:描绘人与物质的关系。
  6. 物物能蔽天:事物的繁杂让人无法看清真相。
  7. 将身出物表:超越物质,探索更深层的意义。
  8. 万象始昭然:当人超越物质时,才能看见万象的真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环境与人生经历相提并论。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在自然的艰难环境中,人需要超越物质的束缚,寻找更深层的生命意义与真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翳林:象征困境和迷茫。
  • 暗谷:代表隐秘与未知。
  • 下泉:象征生命的希望与涌现。
  • :暗示人生的艰辛与挑战。
  • 万象:广泛的自然与人类存在的整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翳林无阳土”中的“翳”字意思是?

    • A. 透明
    • B. 遮蔽
    • C. 明亮
    • D. 干燥
  2. 诗中提到“登山履众险”,这句话反映了什么思想?

    • A. 享受生活
    • B. 追求目标的艰难
    • C. 安于现状
    • D. 对自然的敬畏
  3. “万象始昭然”意味着?

    • A. 一切都变得模糊
    • B. 人开始理解周围的事物
    • C. 自然界的混乱
    • D. 物质的压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比较黄玠的《拟古 其二》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但黄玠更注重内心的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加豪放和奔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玠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