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下曲
作者: 陈去疾 〔唐代〕
春至金河雪似花,
萧条玉塞但胡沙。
晓来重上关城望,
惟见惊尘不见家。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到了,金河边的雪花如同盛开的花朵;
玉塞边却一片萧条,只有胡人的沙土。
清晨再次登上关城远望,
只见尘土飞扬,却见不到自己家乡的影子。
注释:
- 金河:指的是黄河,因水流金色而得名。
- 玉塞:指的是玉门关,象征着边塞风光。
- 胡沙: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沙土,暗示战争和荒凉。
- 惊尘:指的是由于风沙而起的尘土,表达了远望时的苍凉感。
- 不见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去疾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写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士兵生活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塞下曲》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诗人身处边关,亲历了战乱带来的萧条与无奈。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边塞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塞下曲》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边塞春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情。开篇用“春至金河雪似花”描绘了美丽的春天,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然而,接下来的“萧条玉塞但胡沙”却将这种美好打破,突显了边塞的荒凉与冷清。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无奈。诗人虽身在春日,却感到周围满是胡人的沙土,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晓来重上关城望,惟见惊尘不见家”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清晨时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只见飞扬的尘土,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故乡的影子。这种无奈与失落感,令人倍感心痛,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至金河雪似花:描绘春天到来时,金河边的雪花如同花朵般绚丽,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
- 萧条玉塞但胡沙:然而,玉门关却萧条得令人心痛,只有胡人的沙土,暗示了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侵袭。
- 晓来重上关城望:清晨再次登上关城,诗人渴望从高处眺望更远的地方。
- 惟见惊尘不见家:远望时只见尘土飞扬,却始终找不到自己温暖的家,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美丽与边塞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
- 拟人:将雪花形容为“花”,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
- 意象:利用“金河”、“玉塞”等地名,构建出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平和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春景,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困苦与孤独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河:象征着富饶与美好,但在战争中失去了生机。
- 玉塞:代表着边塞的关口,寓意着战争与孤独。
- 胡沙:象征着北方游牧民族,暗示了外敌的侵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金河”指的是哪个河流? a) 长江
b) 黄河
c) 淮河
答案:b) 黄河 -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是“萧条玉塞但__”。
答案:胡沙 -
判断题:诗人对春天的描绘是积极向上的。
答案:对,但与边塞现状形成对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风光,但更强调壮阔的视野与自豪感,与《塞下曲》中的孤独对比鲜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