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水西驿》

时间: 2024-09-19 21:44:11

相逢水西境,大半鬼为人。

鸟言难可解,卉服日以亲。

杂绘裹头锐如岳,铁距杈丫猛相剥。

掉头不应舍长呼,望见前旌乱吹角。

道傍侧目窥绣斧,将前复却舌尽吐。

驿亭跽进燕麦羹,饱食且忘行役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逢水西境,大半鬼为人。
鸟言难可解,卉服日以亲。
杂绘裹头锐如岳,铁距杈丫猛相剥。
掉头不应舍长呼,望见前旌乱吹角。
道傍侧目窥绣斧,将前复却舌尽吐。
驿亭跽进燕麦羹,饱食且忘行役苦。

白话文翻译:

在水西这个地方相遇,似乎大部分都是鬼变成的人。
鸟儿的言语难以理解,花草的装束在阳光下显得亲密。
杂色的图案包裹着头,锋利如山岳;铁钩般的枝杈猛烈地相剥。
转身不应答长时间的呼喊,望见前方的旗帜在狂风中摇曳。
路旁侧目窥视那绣有斧头的标志,接着又把舌头收回尽量不发声。
在驿亭中跪下享用燕麦粥,吃饱了就忘了行路的苦楚。

注释:

  • 水西境:指代特定地域,可能是诗人的游历地。
  • 鬼为人:意指形态、行为怪异的人。
  • 鸟言:鸟儿的叫声,隐喻难以理解的事物。
  • 卉服:花草的装束,象征自然的亲近。
  • 杂绘:多种色彩的装饰,形象生动。
  • 驿亭:指的是驿站,提供住宿和饮食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国伦,明代诗人,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及人情世故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行旅途中,反映了诗人对于旅途艰辛与自然风光的感悟。诗中描绘的水西地区,可能是他在行旅中所遇到的地方,展现了他对人情世故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饭水西驿》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诗作,诗人在旅途中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着深刻的思考。首联“相逢水西境,大半鬼为人”,开篇便将水西这一地理特征与人群的奇特状态结合,展现了旅途的异样与不安。随着诗的深入,鸟语花香与艰苦的行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旅行的艰辛与自然的美好。诗中对“驿亭”的描写,表现了旅行者在旅途中的短暂停留与对美食的渴望,体现了人在艰苦环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生命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相逢水西境:与人相遇的地点在水西,设置了诗的空间背景。
  2. 大半鬼为人:人们的行为怪异,可能暗示社会的复杂与多元。
  3. 鸟言难可解:自然界的声音难以理解,暗示人与自然的隔阂。
  4. 卉服日以亲:植物在阳光下显得亲近,反映自然的美好。
  5. 杂绘裹头锐如岳:装饰花纹多样,形象生动,传达出一种激情。
  6. 铁距杈丫猛相剥:自然的严酷,形象化描绘了旅途的艰辛。
  7. 掉头不应舍长呼:对呼喊的无视,反映了旅途中的孤独感。
  8. 望见前旌乱吹角:前方的标志在风中摇曳,象征着目标的模糊。
  9. 道傍侧目窥绣斧:旁观他人的生活,表现出一种好奇与审视。
  10. 将前复却舌尽吐:欲言又止,体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11. 驿亭跽进燕麦羹:在驿站中休息,享受简单的食物,反映人对生活的基本需求。
  12. 饱食且忘行役苦:吃饱后暂时忘却旅途的疲惫,表现对生活的满足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铁距杈丫”,通过比喻展示了自然的严酷。
  • 拟人:鸟言与卉服的描写,让自然有了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较好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旅途艰辛的思考和对自然美好的向往,体现了人在面对生活苦难时对简单快乐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西:象征着旅途的开始与探索。
  • :象征着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 :自然的声音,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 卉服:自然之美,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
  • 驿亭:象征着休息与短暂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西”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处地理位置
    C. 一种饮食
    D. 一种动物

  2. 诗中表现旅途艰辛的意象是: A. 燕麦羹
    B. 鬼为人
    C. 鸟言
    D. 卉服

  3. “驿亭跽进燕麦羹”中“燕麦羹”象征着: A. 旅行的疲惫
    B. 生活的简单与满足
    C. 自然的馈赠
    D. 旅途的孤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吴国伦的《饭水西驿》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但吴国伦更着重于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美,而李白则强调对人生享乐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