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

时间: 2025-01-19 20:12:09

咸阳天下险,洛邑天下中,潼关睥睨周西东。

君自三川历三辅,分陕经营王命同。

登车慷慨千人雄,矫若八翼凌苍穹。

左冯翊,右扶风,汉阙秦畿指顾通。

为将匣里双龙剑,掷作天边二华峰。

意思解释

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

原文展示

咸阳天下险,洛邑天下中,
潼关睥睨周西东。
君自三川历三辅,
分陕经营王命同。
登车慷慨千人雄,
矫若八翼凌苍穹。
左冯翊,右扶风,
汉阙秦畿指顾通。
为将匣里双龙剑,
掷作天边二华峰。

白话文翻译

咸阳是天下的险要之地,洛阳位居天下的中心,
潼关俯瞰着周边的东西。
你从三川出发,历经三辅,
分陕的经营与王命相同。
你登上车辕,慷慨激昂,如千军万马,
犹如八只翅膀在苍穹中翱翔。
左边是冯翊,右边是扶风,
汉朝的阙楼和秦朝的都城尽在你指顾之间。
作为将领,匣中藏有双龙剑,
将其抛向天边,化为两座华山。

注释

  • 咸阳:古代秦朝的都城,是地势险要之地。
  • 洛邑:即洛阳,位于中国中部,是当时的文化中心。
  • 潼关:位于陕西,是战略要地,俯视四方。
  • 三川:指长安、汉中、陕州三地。
  • 三辅:指长安附近的三个辅助地区。
  • 冯翊扶风:古地名,分别为左、右两侧的兵力布阵。
  • 汉阙秦畿:汉代的阙楼和秦代的都城,象征着强盛的国家。
  • 双龙剑:象征着将领的威武和权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国伦(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写边塞和军旅生活而颇具影响力。他的诗风刚健,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明代,正值国家多战之时,诗人为朋友徐行父送行,表达了对其前往边疆任职的支持与鼓励,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安全和将领职责的关注。

诗歌鉴赏

《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送别诗。开篇以“咸阳天下险,洛邑天下中”引入,勾勒出地理的险要与战略的重要性,显示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诗中描绘了徐行父的出征壮举,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气。

“登车慷慨千人雄,矫若八翼凌苍穹”通过夸张的比喻,展现出徐行父的英勇与豪情,仿佛他能带领千军万马,翱翔于天际,尽显将领的气魄。同时,诗中提到的“左冯翊,右扶风”,不仅是地理的标示,更是将领指挥的象征。

最后两句“为将匣里双龙剑,掷作天边二华峰”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象征着将领的决心与力量,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在雄浑的气势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国家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咸阳天下险:咸阳是古代秦国的都城,因其地势险要而著称。
  • 洛邑天下中:洛阳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是当时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 潼关睥睨周西东:潼关地势高,能够俯瞰东西,强调其战略重要性。
  • 君自三川历三辅:指出徐行父的历练背景,从三个川域出发,经历了多个地方。
  • 分陕经营王命同:谈及徐行父的职责与王命相符,显示出其忠诚。
  • 登车慷慨千人雄:徐行父慷慨激昂,展现出英雄气概。
  • 矫若八翼凌苍穹:将其比作神话中的生物,表现其非凡气度。
  • 左冯翊,右扶风:指挥的地理位置,强调其指挥的责任。
  • 汉阙秦畿指顾通:汉朝的阙楼和秦朝的都城,象征着权力的掌控。
  • 为将匣里双龙剑:双龙剑象征着将领的威武。
  • 掷作天边二华峰:将双龙剑掷向天边,化为华山,象征着壮志凌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矫若八翼凌苍穹”,将人比作神话中的生物。
  • 对仗:如“左冯翊,右扶风”,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夸大其词展现将领的气概与决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与对友人的祝福,表现出一种英雄豪情与壮志凌云的气概。

意象分析

  • 咸阳:象征着权力与险要。
  • 洛邑:代表着文化与中心。
  • 潼关:体现了军事战略的重要性。
  • 双龙剑:象征着将领的力量与荣耀。
  • 华峰: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抱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咸阳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文化中心
    • B. 战略要地
    • C. 军事基地
  2. “矫若八翼凌苍穹”中“八翼”比喻的是?

    • A. 将领的威武
    • B. 神话生物
    • C. 战争的胜利
  3. 本诗的主题是?

    • A. 送别与祝福
    • B. 叙述历史
    • C. 描写风景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未来的期望。
  • 《月夜忆舍弟》 by 杜甫:同样在表达离别之情,但更多的是对亲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