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其四》
时间: 2025-01-01 14:34:59意思解释
忆江南 其四
作者:沈宜修 〔明代〕
原文展示:
冬暮雨,幽响滴空阶。
细细犹疑随叶下,丝丝时趁泻珠来。
清泪湿乾苔。
芭蕉畔,零落旧萧斋。
香断漏残添寂寞,窗寒影弄助离怀。
门掩独徘徊。
白话文翻译:
冬天的傍晚,细雨轻轻落在空阶上,发出幽幽的响声。
雨滴细细地在树叶下犹豫着,时不时有几滴像泻珠一样落下来。
清泪湿润了干枯的苔藓。
在芭蕉树旁,旧时的萧斋已经零落。
香气散去,漏水声依旧,增添了寂寞,窗外寒影摇曳,更加助长了离别的哀伤。
门掩着,我独自徘徊不前。
注释:
- 幽响:指细微而幽静的声响。
- 泻珠:像珍珠一样滴落的雨水。
- 清泪:用以比喻雨水或是诗人的伤感。
- 芭蕉:一种植物,常用于诗中象征幽静和寂寞。
- 萧斋:指古代的书房或居所,象征着清幽和孤独。
- 香断:指香气消散。
- 漏残:指水滴声依旧,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停滞。
- 离怀:离别时的思念和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是明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典雅,常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忆江南》是沈宜修的一组诗,表达了他对江南水乡美丽景色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孤独的感伤。此诗作于冬季,正值雨季,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冬雨的凄凉与内心的孤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冬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的“冬暮雨,幽响滴空阶”,通过“幽响”二字,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着描绘了雨滴随叶而下的情景,形象生动,令人感受到那种细腻的雨声与心境的共鸣。
“清泪湿乾苔”一句,将雨水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暗示着内心的哀伤与思念。诗中的“芭蕉畔,零落旧萧斋”,则引入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仿佛在诉说着旧日的宁静与快乐。
最后的“门掩独徘徊”,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与伤感。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冬暮雨,幽响滴空阶:冬天的傍晚,细雨轻声落在空荡的台阶上,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细细犹疑随叶下:细雨在树叶下犹豫不决,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雨滴的轻柔。
- 丝丝时趁泻珠来:雨滴像珍珠一样落下,表现出自然的美妙和细腻。
- 清泪湿乾苔:雨水湿润了干枯的苔藓,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悲伤。
- 芭蕉畔,零落旧萧斋:在芭蕉树旁,旧时的书斋已经破落,带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 香断漏残添寂寞:香气散去,水滴声依旧,增添了内心的孤独感。
- 窗寒影弄助离怀:窗外寒冷的影子摇曳,助长了离别时的思念。
- 门掩独徘徊:门关上,自己独自徘徊,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滴比作“泻珠”,增强了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 拟人:将雨水和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香断漏残”,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离别与怀旧,透过对冬雨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思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情感深沉且细腻,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暮:象征生命的萧条和时光的流逝。
- 雨:代表情感的流动与内心的伤感。
- 芭蕉:常常与幽静、孤独联系在一起。
- 清泪:隐喻内心的痛苦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响”指的是什么? A. 大声
B. 细微的声响
C. 没有声响
D. 人声 -
诗中提到“清泪湿乾苔”,这里的“清泪”象征什么? A. 快乐
B. 伤感
C. 愤怒
D. 满足 -
诗中描绘了哪种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与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以月夜为背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沈宜修《忆江南》与李清照《如梦令》:
- 两首诗都涵盖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惆怅,但沈宜修更强调自然景象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沈宜修诗文集》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沈宜修及其作品的背景、风格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