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阳节,照眼石榴红。
艾虎朱符儿女意,
香蒲角黍岁时风。
小扇午窗中。
白话文翻译:
端午节时,眼前映入眼帘的是鲜红的石榴花。
艾草和朱符(象征端午的物品)承载着男女儿女的情意,
香蒲和角黍(粽子的一种)在这个季节里随风飘荡。
我坐在午后的窗边,手中摇着小扇。
注释:
字词注释:
- 端阳节:即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
- 照眼:映入眼帘,形容色彩鲜艳。
- 石榴红:形容石榴花的颜色鲜艳。
- 艾虎:艾草和五毒符,端午时的传统习俗,寓意驱邪保平安。
- 朱符:红色的符咒,寓意吉祥。
- 香蒲: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端午节的装饰。
- 角黍:一种形状像角的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 岁时风:节令的风,指季节变化带来的感觉。
- 小扇:指小扇子,用于夏日消暑。
典故解析:
-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民俗。
- 艾草与朱符:端午节的习俗,象征辟邪和保平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震,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与乡愁。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端午节前后,反映了诗人对节日的思考与感受,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诗歌鉴赏:
《忆江南·端阳词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端午节的景象和氛围。开头一句“端阳节,照眼石榴红”即用鲜艳的色彩吸引读者的目光,仿佛让人置身于节日的欢愉之中。接下来的“艾虎朱符儿女意”,则蕴含了浓厚的情感,艾草和朱符不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对家庭、亲情的寄托。诗中提到的“香蒲角黍岁时风”,不仅描绘了端午的食品,更传达了岁月流转中对传统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小扇午窗中”则是一种静谧的生活场景,诗人坐在窗边,摇扇消暑,享受着悠闲的午后时光,这种静谧与节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悟。整首诗在节日的欢快中夹杂着对生活的思考,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端午节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端阳节,照眼石榴红:用生动的色彩描绘节日的景象,表现出节日的热烈。
- 艾虎朱符儿女意:将节日与亲情相结合,表现出节日背后的人情味。
- 香蒲角黍岁时风:描绘出端午特有的食品,唤起人们对传统习俗的记忆。
- 小扇午窗中:生动的场景描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节日的物品与情感相联,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亲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榴红:象征着喜庆、热情。
- 艾虎:代表着节日的传统与辟邪的期望。
- 香蒲、角黍:体现了节日的饮食文化和民俗习惯。
- 小扇:象征着生活的闲适与悠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端阳节是指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
诗中提到的“艾虎朱符”主要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驱邪保平安
- C. 快乐
-
“小扇午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 A. 热闹的市场
- B. 宁静的午后
- C. 繁忙的工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端午日赐衣》——李白
- 《端午》——杜甫
诗词对比:
- 陆震的《忆江南·端阳词》与李白的《端午日赐衣》在题材上均为端午节,但前者更注重生活气息与情感寄托,后者则更多表现出个人的理想与情怀。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魅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 《陆震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