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族侄式颜》

时间: 2025-01-01 14:35:58

惜君才未遇,爱君才若此。

世上五百年,吾家一千里。

俱游帝城下,忽在梁园里。

我今行山东,离忧不能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送族侄式颜
作者: 高适

惜君才未遇,爱君才若此。
世上五百年,吾家一千里。
俱游帝城下,忽在梁园里。
我今行山东,离忧不能已。

白话文翻译:

我惜你才华未被重用,真心喜爱你才情如此出众。
在这个世上五百年,咱们家族却有一千里的传承。
我们一起游览京城的风景,却突然间又在梁园相遇。
我现在要去山东,心中忧虑无法停止。

注释:

  • 族侄: 指的是同族的侄子,这里指诗中所送的侄子式颜。
  • 才未遇: 才华未被重用,形容年轻有才却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 离忧: 离开忧愁,这里指诗人心中对侄子的担忧。
  • 梁园: 古代名园,象征着美好的相聚和别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号白生,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元765年。高适以边塞诗著称,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高适送别侄子式颜时,表达了对侄子未来的关心与期许,同时也流露出自身的忧虑与思考。作为一位长辈,诗人希望侄子能够展现才能,并对他未来的前途寄予厚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细腻,诗人通过对侄子才能的欣赏与关切,展现了深厚的亲情。开篇的“惜君才未遇”表明了诗人对侄子的爱惜与期盼,暗含着一种对社会环境的不满,认为有才之人未能被识别与重用。这种情感在唐代文人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盛行的背景下,许多有才能的人并未能如愿以偿。

接下来的“世上五百年,吾家一千里”则体现了诗人的家族自豪感和历史传承,强调了世代相传的价值观。诗人在这句中的“吾家”不仅是对自己家族的认同,也是对侄子未来的鼓励,希望他能够延续家族的荣光。

“俱游帝城下,忽在梁园里”一句中的“游”和“忽”则带有一种时间的流转感,仿佛在描述他们曾经的欢聚与如今的离别,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最后一句“我今行山东,离忧不能已”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面对离别,亲情的牵挂让他感到忧虑,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清晰的意象,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亲情、对才华与对未来的深沉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惜君才未遇”: 诗人对侄子未被重用的惋惜与不平。
    • “爱君才若此”: 对侄子的才能的赞美,显示出诗人对侄子的期望。
    • “世上五百年,吾家一千里”: 家族的历史和传承,让诗人倍感自豪。
    • “俱游帝城下,忽在梁园里”: 表达了诗人对曾经相聚的怀念与离别的惆怅。
    • “我今行山东,离忧不能已”: 离别后的忧虑,表现出亲情的深厚。
  • 修辞手法:

    • 比喻: “世上五百年”与“吾家一千里”,用时间与空间的对比增强了家族的历史感。
    • 对仗: 第二、四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对才华的欣赏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与忧虑,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社会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才”: 代表着个人的才能与价值。
  • “忧”: 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不安与忧虑。
  • “帝城”与“梁园”: 代表了繁华与宁静的对比,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与境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高适送别的是哪个族侄?
    A. 诗颜
    B. 式颜
    C. 书颜

  2. 诗中提到的“梁园”象征着什么?
    A. 离别的忧伤
    B. 美好的相聚
    C. 未来的希望

  3.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忧虑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崔颢《黄鹤楼》

诗词对比:

  • 高适的《又送族侄式颜》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望,但高适更侧重于亲情与个人命运的感慨,而王之涣则展示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历史的哲思。两者在情感上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高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