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其二》

时间: 2025-01-14 03:47:13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覈,降胡饱衣食。

开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覈,降胡饱衣食。
开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军队能征善战,开拓了偏远的异域。
驻守的士兵厌倦了吃粗糙的粮食,投降的胡人却能享受丰厚的饮食。
在亭子中试着远望,我想要流泪沾湿衣襟。

注释:

  • 汉家: 指汉朝,象征强大的国家。
  • : 武力,军事力量。
  • 穷异域: 偏远的地区。
  • 戍卒: 驻守边防的士兵。
  • 糠覈: 粗糙的粮食,通常指低劣的食物。
  • 降胡: 指投降的胡人,表示夷族或外族。
  • 饱衣食: 生活富足,吃得饱穿得暖。
  • 开亭: 在亭子里。
  • 试一望: 试图远望,遥望的意思。
  • 涕沾臆: 眼泪湿了衣襟,表现出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0-765年),字达夫,陇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王之涣、岑参齐名。高适的诗歌以豪放、壮丽著称,尤其擅长边塞诗,表现出对边疆将士的关怀和对国家的忧思。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 其二》创作于唐代,时值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不断拓展领土以维护安全。此诗反映了士兵在艰苦环境中的困苦,以及对于外族投降后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士兵艰辛的同情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对边防士兵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对国事的忧虑。开头两句通过汉家的武力与开拓,展示了强大的国家形象,然而随即转为对边防士兵困苦生活的描绘,戍卒们厌倦了吃糠和粗糙的食物,而投降的胡人却能享受丰富的饮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士兵对国家的忠诚和付出,也反映出战士们在战争中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奈。最后两句“开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则以情感的真挚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和深切的悲伤。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真挚,体现了高适对边疆士兵的关心与对战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汉朝能够用武力征服并开拓偏远的地区,展示了国家的强盛。
  2. 戍卒厌糠覈,降胡饱衣食: 驻守边防的士兵厌倦了糠米和粗粮,而投降的胡人却能够享受丰盛的生活,反映了士兵的苦难与外族的优越。
  3. 开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 在亭子里向远处眺望,感到无比悲伤,想要流泪湿透衣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士兵的同情。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戍卒和降胡的生活对比,增强了情感冲击力。
  • 拟人: “吾欲涕沾臆”使得诗人情感更加生动,表现出诗人的深情和悲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边防士兵生活困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对人性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家: 代表强大的国家,象征权力与荣耀。
  • 戍卒: 边防士兵的象征,代表坚守与牺牲。
  • 降胡: 外族的象征,反映出战争的复杂性。
  • : 作为一个观察和思考的地点,象征着诗人对现实的深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戍卒厌糠覈”中的“糠覈”指的是什么?

    • A. 精米
    • B. 粗粮
    • C. 肉食
    • D. 菜蔬
  2. 诗人欲泪沾衣的原因是什么?

    • A. 看到丰富的食物
    • B. 对士兵的同情
    • C. 对国家的骄傲
    • D. 看到战争胜利
  3. “降胡饱衣食”中“降胡”指的是?

    • A. 汉族
    • B. 外族投降者
    • C. 边防士兵
    • D. 战争的胜利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高适的《杂曲歌辞 其二》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表现出对边疆生活的思考。高适侧重于士兵的艰辛与无奈,而王之涣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与激励,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