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西麓霜林坐晚和稼轩》
时间: 2025-01-06 09:47: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无端叶飞如雨,客中重九催去。
悲秋常怕秋风早,恨草啼花无数。
君且住。休怅望千山黄叶无归路,苍山不语。
渐冷落林坰,夕阳霜树,愁比满天絮。
承平事,料理相逢又误。
残红曾惹春妒,玉田漫有凄凉赋,密意砌蛩堪诉。
风莫舞。便化作断霞,终复归尘土。
行云正苦。问翠袖天寒,荒沟谁在,难觅解鞍处。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树叶无缘无故地如雨般飘落,重阳佳节在客居地催促着我离去。
我常常因悲秋而惧怕秋风来得太早,愤恨那无数啼叫的野草和凋谢的花朵。
请你暂且停留,不要怅然若失地望着千山的黄叶,无处可归的路,苍山静默不语。
树林渐渐冷落,夕阳下的霜树比满天的飞絮更让人愁苦。
安定的时代中,我又一次在相逢中错过。
那残红曾让春天嫉妒,田野上漫游着凄凉的赋诗,只有密意的蟋蟀可以倾诉。
风不要再舞动,便化作断裂的霞光,最终归于尘土。
行云正感到苦恼,问那披着翠袖的人天寒之际,荒沟中又是谁,难以找到解鞍的去处。
注释:
- 重九: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 承平事:和平安定的时代。
- 残红:指秋冬时节残留的花瓣或果实。
- 密意砌蛩:指蟋蟀在石缝中隐秘地歌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饶宗颐(1899年-1992年),字佩弦,号宗颐,广东省人,近现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和诗人,精通多种古典文化,尤其是诗词和古文。其作品常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摸鱼儿·西麓霜林坐晚》创作于秋季,诗人身处异地,感受到浓厚的秋意和身世的孤独。重阳节的到来使他更感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与诗人内心的孤独。诗人用“叶飞如雨”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重阳节的到来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催化剂,使他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中“恨草啼花无数”显示出对自然景象的敏感,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在情感的表现上,诗人通过“苍山不语”与“渐冷落林坰”展示了内心的沉重和对过往的追忆,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对比。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风莫舞”与“便化作断霞”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超然,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极为丰富,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更无端叶飞如雨:无缘无故的树叶如雨般飘落,暗示秋天的来临。
- 客中重九催去:身在异乡,重阳节催促着自己离去,增添了离愁。
- 悲秋常怕秋风早:因秋天带来的悲伤而惧怕秋风到来太早。
- 恨草啼花无数:对草虫鸣叫和花朵凋零的愤恨,暗示生命的短暂。
- 君且住:呼唤友人暂时停留。
- 休怅望千山黄叶无归路:不要因千山的黄叶而感到失落和迷惘。
- 苍山不语:苍山静默,象征着无言的悲伤和孤独。
- 渐冷落林坰,夕阳霜树:树林渐渐冷清,夕阳照射下的霜树更加显得凄凉。
- 承平事,料理相逢又误:在平和的时代中,处理各种相逢,却又错过。
- 残红曾惹春妒:残留的花朵让春天感到嫉妒。
- 玉田漫有凄凉赋:田野上充满了凄凉的诗句。
- 密意砌蛩堪诉:蟋蟀在石缝中低声歌唱表达着内心的情感。
- 风莫舞:请求风停止舞动。
- 便化作断霞,终复归尘土:风一旦停止,便如断裂的霞光,最终归于尘土,象征着生命的归宿。
- 行云正苦:流云在苦恼。
- 问翠袖天寒,荒沟谁在,难觅解鞍处:在寒冷的天里,询问那披翠袖的人,荒沟中又是谁,难以找到休息的地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叶飞如雨”,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凄凉。
- 拟人:如“苍山不语”,赋予自然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如“渐冷落林坰,夕阳霜树”,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秋天深深的感慨与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深刻认识,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叶: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和生命的衰落。
- 苍山:象征着静默与无言的悲伤。
- 霜树:代表着寒冷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九节是指哪一天? A. 农历八月十五
B. 农历九月九日
C. 农历十月一日 -
“叶飞如雨”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象?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凄凉
C. 夏天的热烈 -
诗中提到的“苍山不语”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生命的无常
C. 内心的孤独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
- 杜甫《秋兴八首》:描绘秋天的景象与人生感慨。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摸鱼儿·西麓霜林坐晚》,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但《登高》更为沉重,体现出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而《摸鱼儿》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哲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