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围襄阳》
时间: 2025-01-14 18:47: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铁甲珊珊渡汉江,南蛮犹自不归降。
东西势列千层厚,南北军屯百万长。
弓扣月,剑磨霜,征鞍遥日下襄阳。
玉门今日功劳了,好去临江醉一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景象:铁甲战士在汉江上渡过,南方的蛮族仍不愿归顺。东西两方的军队像千层的墙壁一样厚重,南北两方的军队则驻扎着数百万。月光下,弓箭紧绷,刀剑在寒霜中磨砺,征战的马鞍在阳光下远远地映照着襄阳。今天在玉门取得的胜利,真是值得庆贺,不妨去临江畅饮一场。
注释
- 铁甲:指战士穿的盔甲,象征坚固和战斗。
- 南蛮: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常指对汉人统治不服的部落。
- 东西势列:东西两方的军队排列成阵,形势严峻。
- 弓扣月:形容弓弦拉紧,像是要对着月亮发射箭矢。
- 玉门:指玉门关,古代边防重地,象征着出征和胜利。
- 临江:指在江边饮酒,象征庆祝胜利的放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弘范(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字文达,号海岳,山西人。以豪放的诗风和对时局的敏锐观察著称。其诗作多描写边塞和战争,颇具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这首《鹧鸪天》创作于元朝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边境频繁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的场景和士兵的壮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鹧鸪天·围襄阳》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边塞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士兵的勇气。开篇以“铁甲珊珊渡汉江”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战斗的氛围,铁甲战士的形象生动而坚定,象征着不屈的战斗精神。而“南蛮犹自不归降”则暗示着敌方的顽强抵抗,形势的严峻。
接下来的“东西势列千层厚,南北军屯百万长”更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突显了战争的规模和复杂性。这里的“千层厚”和“百万长”不仅仅是数字的对比,更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显示出国家在战乱中的脆弱与不安。
“弓扣月,剑磨霜”两句则更具画面感,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了士兵们的备战状态,弓箭拉紧,剑刃在寒霜中闪烁,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这种对细节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坚韧。
最后两句“玉门今日功劳了,好去临江醉一场”则是强烈的反转,表达了战斗后的胜利和对欢乐的渴望,既是对过去艰苦战斗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铁甲珊珊”和“渡汉江”展现出一种紧迫的气氛,汉江是重要的战略地点,战士们的渡江行动给人一种紧张感。
- 第二联使用“东西势列千层厚”来形象化战争的规模,说明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
- 第三联通过“弓扣月,剑磨霜”将战斗的准备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冲突。
- 第四联则通过“玉门今日功劳了”表达了对胜利的庆祝,最后一句“好去临江醉一场”则是对未来生活的畅想。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东西势列千层厚”,通过比喻展现了战争的厚重感。
- 拟人:弓的紧绷和剑的磨砺,赋予武器以生命,使得战斗气氛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胜利的渴望,最终回归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诗人豪情壮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甲:象征坚固、力量和勇气。
- 月:象征冷静与沉着,暗示战斗中的理智。
- 霜:象征严酷与冷酷,暗示战争的残酷性。
- 玉门:象征胜利的希望与边疆的坚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铁甲珊珊渡汉江”中的“铁甲”指的是什么? A. 盔甲
B. 战船
C. 兵器
D. 盾牌 -
诗中提到的“南蛮”是指哪个地区的人民? A. 北方
B. 西方
C. 南方
D. 东方 -
诗中“玉门”象征着什么? A. 胜利
B. 失败
C. 和平
D. 战斗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写了边塞战争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土的眷恋与思念。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此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豪放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张弘范的《鹧鸪天》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为描写边塞和战争的作品。前者更注重对战争紧迫感的刻画,而后者则通过登高望远来表达对国家的胸怀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