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看今宵璧月秋。浮云却妒素光流。天公肯放冰轮出,我辈宁辞大白浮。穿翠密,极遨游。人间那得此深幽。金波若到清尊里,下笔联篇未肯休。
白话文翻译:
今晚的明月正好映照在秋空中,浮云却仿佛因嫉妒那清亮的月光而笼罩。天公若肯让这冰轮升起,我们又何必拒绝那大白的光辉呢?在密林中穿行,尽情地遨游。人间哪里能有如此深邃的幽静?如果金色的波光能够流入我的酒杯,我便不停地挥笔写作,不愿停歇。
注释:
- 璧月:指明亮的圆月。
- 浮云:指的是空中的云朵,形容其轻薄。
- 天公:指天上的神明,常用来指代自然的力量。
- 冰轮:指月亮,形象地描绘其清冷的光辉。
- 宁辞:宁愿不接受,表示一种选择。
- 翠密:形容绿树成荫、繁茂的森林。
- 金波:指月光的波光,形容其明亮的样子。
- 清尊:指清酒的酒杯。
- 联篇:写作的篇章。
典故解析:
- 璧月与冰轮:均指月亮,古人常用月亮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悟。
- 天公: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指代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称,字君贞,号东篱,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清丽、婉约见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可能是在一个秋夜,诗人欣赏月色,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描写秋夜的明月与浮云,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诗人一开始就以“今宵璧月秋”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亮的氛围。浮云的出现则引出一种嫉妒的情感,似乎在暗示自然的美丽常常伴随着某种无奈。
“天公肯放冰轮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渴望与期待,尤其是“我们又何必拒绝那大白的光辉”一句,更是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接下来的“穿翠密,极遨游”,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渴望,仿佛置身于林间,体味着那份宁静与幽深。
最后的两句“金波若到清尊里,下笔联篇未肯休”,则突显了诗人对于创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美好的追求。整首诗在优美的意象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哲思,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拟看今宵璧月秋:今晚的明月如美玉般圆润,正照耀着秋天的夜空。
- 浮云却妒素光流:浮云似乎因嫉妒那清亮的月光而遮蔽。
- 天公肯放冰轮出:若天神愿意让月亮升起。
- 我辈宁辞大白浮:我们又何必拒绝那明亮的光辉呢?
- 穿翠密,极遨游:在繁密的绿林中穿行,尽情游玩。
- 人间那得此深幽:人间哪里能有如此深邃的幽静?
- 金波若到清尊里:如果金色的波光能够流入我的酒杯。
- 下笔联篇未肯休:我便不停地挥笔写作,不愿停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冰轮”,形象生动。
- 对仗:如“穿翠密,极遨游”,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浮云“嫉妒”月光,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生活深邃、幽静的追求,以及对创作的热爱。通过对秋夜月色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的情感与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璧月:象征美好、完美。
- 浮云:象征变化与无常。
- 冰轮:象征纯洁与宁静。
- 金波:象征财富与灵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今宵璧月秋”意指什么? A. 今晚的明月很明亮
B. 明月在冬天
C. 秋天的月亮不亮 -
“天公肯放冰轮出”中的“天公”指的是? A. 人
B. 大自然的力量
C. 太阳 -
“金波若到清尊里”意味着什么? A. 金色的波光
B. 诗人在饮酒
C. 诗人希望有灵感写作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鹧鸪天》都有对月亮的描绘,但前者更多的是思乡的情感,而后者则着重于自然之美与内心的自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