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真上人万松亭虎窥泉》

时间: 2025-01-04 09:17:38

南冈新路平,东岭新亭成。

岭上松万株,岭下泉一泓。

松未龙鳞老,泉曾虎迹行。

虎去岂不渴,松今岂不生。

泉无百尺绳,安见甘与清。

松无百岁人,安见千丈荣。

道人能喻道,莫使世人惊。

我来开醉眼,不似阮步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冈新路平,东岭新亭成。
岭上松万株,岭下泉一泓。
松未龙鳞老,泉曾虎迹行。
虎去岂不渴,松今岂不生。
泉无百尺绳,安见甘与清。
松无百岁人,安见千丈荣。
道人能喻道,莫使世人惊。
我来开醉眼,不似阮步兵。


白话文翻译:

南边的山冈上新修的路平坦,东边的山岭上新建的亭子也已完工。
山岭上有万株松树,山下则有一泓清泉。
松树尚未长成龙鳞般的古老,泉水则曾留下虎兽的足迹。
老虎离去难道不是因为口渴吗?松树今天难道不再生长吗?
泉水没有百尺长的绳子,怎么能见到它的甘甜与清澈呢?
松树没有百岁高龄的人,怎么能见到它千丈的荣华呢?
道人能够明白道理,不要让世人感到惊讶。
我来这里是为了开启醉眼,不同于阮步兵的沉醉。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冈:南边的山冈。
  • 新路平:新修的道路平坦。
  • 新亭:新建的亭子。
  • 泉一泓:泉水清澈,形如一泓。
  • 龙鳞:比喻松树的年轮。
  • 虎迹:老虎留在地上的足迹。
  • 渴:口渴。
  • 安见:怎么能见到。
  • 道人:指修道的人。
  • 喻道:理解道理。
  • 醉眼:醉态的眼神。

典故解析:

  • 阮步兵:阮籍,古代著名的诗人,以豪放、洒脱著称,常常表现出一种醉态和不羁的生活态度。这里暗指诗人自己不愿沉醉于世俗的享乐,而是寻求更深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东皋,宋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清新自然,富有哲理。他的诗风受到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影响,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现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和真上人万松亭虎窥泉》写于梅尧臣在南方山水间的游历,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中通过松树与泉水的描写,探讨了生命的成长与智慧的领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生命、成长以及道理的思考。首联“南冈新路平,东岭新亭成”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接着,诗人通过松树与泉水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不同阶段。松树虽然年轻,但生机勃勃;泉水虽然清澈,却曾被老虎光顾,象征着生命的挑战与机遇。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泉无百尺绳,安见甘与清”来指出,若没有方法去探求,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甘甜与清澈。松树的成长同样需要岁月的积累,暗示了生命的蓬勃与厚重,若无时间的磨砺,就无法拥有真正的荣华。

最后,诗人自称“不似阮步兵”,表达了自己的追求与理念,拒绝沉醉于表面的享乐,而是寻求更为深刻的智慧。这种对自然的欣赏与哲理的思考,使整首诗兼具了文人的旷达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了新修的道路与新建的亭子,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第三、四句:松树与泉水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挑战。
  • 第五、六句:对泉水与松树的哲理思考,强调生命的深度与时间的积累。
  • 第七、八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强调追求智慧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松树与泉水象征生命的不同状态。
  • 拟人:松树与泉水似乎有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体现了古诗的工整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与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成长、智慧与时间的关系,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深刻的道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
  • 泉水:象征着智慧与清澈。
  • 老虎:象征着生命中的挑战与危险。
  • 醉眼:象征着对世俗的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冈”指的是哪个方向? A. 北边
    B. 南边
    C. 东边
    D. 西边

  2. “泉无百尺绳”强调了什么? A. 没有方法就无法理解
    B. 泉水不深
    C. 泉水不清
    D. 泉水不好喝

  3. 诗人对阮步兵的态度是? A. 崇拜
    B. 认同
    C. 反对
    D. 忽视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维的诗作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梅尧臣更多探讨生命的哲理,而王维则更着重于自然的描绘与情感的表达。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