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述怀》

时间: 2025-01-06 07:30:52

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

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

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

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

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

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

白话文翻译:

伯喈被迁到塞北,亭伯去了辽东。我为何成了客,独自守在云台中。路途遥远天已暮,时运亨通道路却穷尽。心痛如岸边的草,半死不活的岩上桐。目送衡阳的雁,情感伤于江上的枫。福气隐藏在不幸中,如今确实难以沟通。大丈夫自有志向,宁愿伤感官场不公。

注释:

  • 伯喈:指蔡邕,东汉文学家,因政治斗争被流放至塞北。
  • 亭伯:指崔骃,东汉文人,被贬至辽东。
  • 云台:古代宫廷中的高台,此处指孤独守望之地。
  • 途遥已日暮:比喻人生路途遥远且接近晚年。
  • 时泰道斯穷:时运虽好,但道路却走到尽头。
  • 拔心悲岸草:形容极度悲伤,如同拔心之痛。
  • 半死落岩桐:比喻生命力衰弱,如同半死的桐树。
  • 衡阳雁:古代传说雁至衡阳不再南飞,比喻离别之情。
  • 情伤江上枫:江上的枫树引发情感上的伤感。
  • 福兮良所伏:福气隐藏在不幸之中。
  • 今也信难通:现在的情况难以沟通或理解。
  • 丈夫自有志:大丈夫有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 宁伤官不公:宁愿因官场不公而感到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百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此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个人遭遇和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遭遇不公或流放等困境时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志向。诗中“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借用历史人物的遭遇,暗示自己的不幸和流离。而“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则表达了孤独和守望的情感。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等意象,进一步强化了离别和伤感的主题。最后两句“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则彰显了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正义的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借用历史人物的遭遇,暗示自己的不幸。
  • 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表达孤独和守望的情感。
  • 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比喻人生路途遥远且接近晚年,时运虽好但道路却走到尽头。
  • 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形容极度悲伤,如同拔心之痛,生命力衰弱。
  • 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通过意象表达离别和伤感。
  • 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福气隐藏在不幸之中,现在的情况难以沟通或理解。
  • 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彰显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正义的坚持。

修辞手法:

  • 借用历史典故: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暗示自己的情感和境遇。
  • 比喻和拟人:如“拔心悲岸草”和“半死落岩桐”等,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和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 表达了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志向,以及对正义的坚持。

意象分析:

  • 伯喈、亭伯:历史人物,象征不幸和流离。
  • 云台:孤独守望之地。
  • 衡阳雁、江上枫:离别和伤感的象征。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伯喈迁塞北”中的“伯喈”指的是谁? A. 蔡邕 B. 崔骃 C. 李百药 D. 李白
    2. 诗中“目送衡阳雁”中的“衡阳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团聚 C. 旅行 D. 战斗
    3. 诗中“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表达了什么? A. 对官场的不满 B. 对个人志向的坚持 C. 对不幸的接受 D. 对流离的感慨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阅读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等,这些作品都表达了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志向。
  • 诗词对比:可以对比李百药的其他作品,了解其风格和主题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唐诗三百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