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歌》

时间: 2025-01-06 04:45:03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白话文翻译:

营州的年轻人厌倦了广袤的原野,
披着狐皮的猎人们在城下聚集。
即便是千钟的敌酒也使人无法醉倒,
而那些胡族的孩子,十岁就能骑马驰骋。

注释:

  • 营州:指的是位于今山西省的营州,古代是边疆重镇。
  • 少年:年轻人,通常指未成年的男子。
  • 原野:广阔的田野、草地,指自然景观。
  • 狐裘:用狐狸皮制作的外衣,象征豪华和地位。
  • 蒙茸:毛茸茸的,形容毛发丰厚的样子。
  • 虏酒:指敌人所酿的酒,通常在边境战争中饮用的酒。
  • 胡儿: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孩子。
  • 骑马:骑在马背上,象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生活的场景,表现了营州地区年轻人对平淡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猎人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胡儿”,则指代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反映出唐代边疆的文化交融和对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适(705年-765年),唐代著名诗人,号白华,字达夫,生于并州。他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常描写边疆生活和战斗场景,情感激昂,具有很强的民族精神。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唐代边疆经济和军事活动频繁的时期,反映了边塞士兵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对敌人文化的某种尊重与理解。

诗歌鉴赏:

《营州歌》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了边疆生活,表现了年轻人对自然环境的厌倦和对猎人生活的向往。首句“营州少年厌原野”直接点出主题,表现出对单调生活的不满。接下来的“狐裘蒙茸猎城下”,则透出一种豪放与自由的气息,狩猎象征着勇敢与冒险。

“虏酒千钟不醉人”,在这里,诗人不仅描绘了敌人的酒文化,也暗示了士兵们面临的挑战与考验,虽有众多酒,但仍然无法抵挡战斗的艰辛。而“胡儿十岁能骑马”则展现了游牧民族的孩子从小便开始接受骑马的训练,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适应力与勇敢。

整首诗通过对比营州少年与胡儿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不同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反映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情感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营州少年厌原野”:营州的年轻人对无边的草原感到厌倦。
    • “狐裘蒙茸猎城下”:猎人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衣服,在城下聚集。
    • “虏酒千钟不醉人”:即便有千钟的敌酒,也无法让人醉倒,暗示士兵的坚韧。
    • “胡儿十岁能骑马”:胡族的孩子十岁就能骑马,表现出游牧民族的勇敢与早熟。
  •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展示了汉字的音韵美。
    • 比喻:用“狐裘蒙茸”比喻猎人的生活状态,突显边疆生活的特色。
    • 反衬:通过对比营州少年与胡儿的生活,突出主题。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边疆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厌倦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意象分析:

  • 少年:象征着青春、勇气与对生活的探索。
  • 原野:代表着自然与广阔,同时也暗示单调与无聊。
  • 狐裘:象征着地位与奢华,传达出猎人生活的豪放。
  • 虏酒:代表敌人文化,暗示战争带来的挑战。
  • 胡儿:象征游牧民族的勇敢与生存能力,展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营州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高适
    C. 杜甫

  2. “狐裘蒙茸猎城下”中的“狐裘”指的是什么? A. 狼皮
    B. 狐狸皮
    C. 鹿皮

  3. 诗中提到的“胡儿”是指哪个民族的孩子? A. 汉族
    B. 游牧民族
    C. 土家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高适的《燕歌行》与《营州歌》,两首诗都描绘了边疆的生活,但《燕歌行》更侧重于士兵的情感,而《营州歌》则强调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高适诗词研究》

以上内容对《营州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