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六》
时间: 2025-01-06 15:05: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人千年始一生,黄河千年始一清。
摄提以之而从纪,玉烛于是而文明。
东南可以补地阙,西北可以正天倾。
浮鼋则东海可厉,运锸则南山可平。
众仙就朝于瑶水,群帝受享于明庭。
怀和则韎任并奏,功烈则钟鼎俱铭。
白话文翻译:
圣人经过千年的时间才开始一生的伟业,黄河经过千年才开始清澈明净。
若能采纳“摄提”的教诲,便可以遵循历史的规律,
而“玉烛”的光辉,则可以使文明得以传播。
东南的土地可以用来修补大地的缺口,
西北的力量可以用来纠正天空的倾斜。
如能驾驭浮鼋,东海的波涛可被平息,
若能运用锸具,南山的高峰可被削平。
众多神仙聚集在瑶水之畔,
群帝在明亮的殿堂中接受供奉。
若心怀和谐,则乐器与琴瑟齐奏,
若功勋卓著,则铭刻于钟鼎之上。
注释:
- 圣人:指有德行和智慧的人,象征着理想的统治者。
- 千年始一生:表达人生的伟大事业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酝酿。
- 摄提: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寓意引导和遵循历史。
- 玉烛:象征光明与文明。
- 东南、西北:方位象征,代表中国的地理方向与自然力量。
- 浮鼋:古代神话中水中的生物,象征海洋的力量。
- 众仙、群帝:指神仙和帝王,象征着权力与神圣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号宗悫,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清丽见长,作品常表达对历史、哲学的思考和对政治的关注。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表现出对圣人道德教化的期望,以及对国家安定与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庾信的《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六》以气势磅礴的语言,传达了对圣人和理想治理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历史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文明发展的思考。开篇“圣人千年始一生”,强调了伟大事业的艰辛与漫长过程,借此引出对德治的期盼。后半部分通过对东南与西北、浮鼋与运锸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强调了治理国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诗中“众仙就朝于瑶水,群帝受享于明庭”一联,描绘了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神仙与帝王的同聚象征着神圣的力量与人间的治理相辅相成。而最后两句则强调了和谐与功勋的重要性,显示出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与历史观,展现了庾信深邃的思考与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人千年始一生:强调伟大事业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 黄河千年始一清:比喻国家治理的缓慢过程。
- 摄提以之而从纪:强调历史教诲的重要性。
- 玉烛于是而文明:光明象征启迪与文化的传播。
- 东南可以补地阙:自然界的力量可以修复人间问题。
- 西北可以正天倾: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掌控。
- 浮鼋则东海可厉:比喻能驾驭自然力量,安定海洋。
- 运锸则南山可平:象征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环境。
- 众仙就朝于瑶水:描绘理想和谐的社会景象。
- 群帝受享于明庭: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怀和则韎任并奏:和谐使得各方力量齐心协力。
- 功烈则钟鼎俱铭:功勋的记载,强调历史的见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现象比喻治理的艰辛。
- 对仗:整首诗使用了大量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夸张:强调治理的伟大与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道德教化和理想社会的渴望,强调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庾信对国家未来的期冀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人: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黄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 东南、西北:地理象征,代表治理的方位与力量。
- 瑶水、明庭:象征理想的社会与和谐的政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圣人千年始一生”中的“圣人”指的是谁? A. 统治者
B. 文学家
C. 哲学家
D. 神仙 -
诗中提到的“黄河”象征什么? A. 自然力量
B. 历史的积淀
C. 文明的象征
D. 战争的结果 -
“众仙就朝于瑶水”的意图是什么? A. 描绘自然美
B. 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
C. 强调历史的重要性
D. 赞美神仙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 李白《将进酒》:表现豪情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诗词对比:
庾信的《周五声调曲其十六》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更强调政治与历史,后者则更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美的结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庾信诗歌研究》
- 《南北朝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