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 角调曲二首 其十二》
时间: 2025-01-20 00:35: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 角调曲二首 其十二》
作者: 庾信
止戈见于绝辔之野,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信义俱存乃先忘食,五材并用谁能去兵。
虽圣人之大宝曰位,实天地之大德曰生。
泾渭同流清浊异能,琴瑟并御雅郑殊声。
扰扰烝人声教不一,茫茫禹迹车轨未并。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恻隐其心训以慈惠,流宥其过哀矜典刑。
白话文翻译
在绝尘的战场上,停战的号召已经传遍;在丹水上,征伐的消息也随之而来。
信义都在心中,连饭都忘记去吃,五种材料的用法,谁能不携带兵器?
虽然圣人所称的大宝是位子,实际上天地的大德是生命。
泾水与渭水同流,但清浊的能力却不同;琴瑟和鸣中,雅乐和郑声各有其音。
人声喧哗,教导却不统一;广袤的土地上,禹的车轨依旧难以整合。
志向在四海,仍要注重恭俭;心怀宇宙,千万不要骄傲。
言语若无文采,行动也不会太远;义理若无建立,努力也难以成功。
对他人要有恻隐之心,以慈爱来教导;对过错应怀有宽容之心,悲悯地施行法律。
注释
- 止戈: 停止战争;绝辔: 形容战马停住,表明停止战斗的状态。
- 称伐: 指征讨、作战的消息;丹水: 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个战役地点。
- 信义: 诚实和义气;五材: 指五种材料,这里可能是比喻各种能力或资源。
- 圣人之大宝: 指圣人的显赫地位;天地之大德: 这里指的是生命的本质与价值。
- 泾渭同流: 指泾水与渭水共流,象征不同的事物同处一地;琴瑟并御: 指和谐的乐器合奏,象征和谐的社会关系。
- 扰扰烝人: 人声喧闹,扰攘不已;茫茫禹迹: 指古代的治水事业,象征历史遗迹。
- 言而无文: 言辞没有文采,指缺乏修辞;义而无立: 义理没有建立,暗示空洞的理论。
- 恻隐: 体恤他人之心;慈惠: 仁爱和宽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约513年-约581年),字子山,号平原,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和散文家,属于“六朝”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情感深邃、语言优美著称,尤其擅长骈文和古诗。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波折,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庾信通过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强调信义与仁爱的价值,体现出对人性与道德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刻的情感和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了战争与和平、德行与权位之间的关系。开头几句便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停止战争的呼唤,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士人应有的信义的期待。诗中的“信义俱存乃先忘食”,强调了在动荡中人们应当以信义为重,而非物质的享受,体现了诗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接下来,诗人用“虽圣人之大宝曰位,实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句子,批判了对地位的过度追求,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地位的荣光。这一观点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价值观所在。庾信在诗中充分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泾渭同流清浊异能”,生动地展示了不同事物的本质与特性。
在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诗中提到的“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强调了个人应有的品德,提倡谦逊与节俭的生活态度。此外,庾信还通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表达了真正的实践重要性,强调了道德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庾信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止戈见于绝辔之野: 战争停止的情景,给人以平和的印象。
- 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诉说着战争的消息仍在传播,反映社会的动荡。
- 信义俱存乃先忘食: 即使在艰难的情况下,信义仍应被重视。
- 五材并用谁能去兵: 说明即使有多种资源与能力,战争的存在仍难以避免。
- 虽圣人之大宝曰位,实天地之大德曰生: 反思地位的价值,生命才是最根本的。
- 泾渭同流清浊异能: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本质,暗示社会的多样性。
- 琴瑟并御雅郑殊声: 赞美和谐的音律,象征社会的和谐。
- 扰扰烝人声教不一: 描述社会的喧闹与混乱,教育的缺乏。
- 茫茫禹迹车轨未并: 提到历史的遗留,象征着治水的艰辛与未完成的事业。
-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 强调志向的广阔与对品德的追求。
- 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表达了谦逊的态度,包容心胸。
-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指出缺乏文采的言辞,行动却远不及。
- 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光有理论无实际则难以成功。
- 恻隐其心训以慈惠: 提倡同情心与慈爱,教育他人。
- 流宥其过哀矜典刑: 对过错的宽容与悲悯,施行法律应有的仁爱。
修辞手法:
- 比喻: “五材并用”比喻不同的能力与资源。
- 对仗: 如“信义俱存”与“志在四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强调了道德与行为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和平与信义的渴望,批判了对权位的追求,并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提倡恭俭、仁爱与宽容,展现了对人性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止戈: 象征和平的到来。
- 信义: 代表人际关系的基石。
- 五材: 隐喻多样的资源与能力。
- 琴瑟: 和谐的象征,代表社会的和谐与共处。
- 泾渭: 反映事物本质的多样性与差异。
- 恻隐: 体现人道关怀与慈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止戈”指的是什么?
- A. 开战
- B. 停止战争
- C. 战争的胜利
- D. 战争的准备
答案: B
-
填空题: 诗中提到“志在四海而尚__”,填入合适的字词。
答案: 恭俭 -
判断题: 诗中认为地位高于生命。(对/错)
答案: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生命的意义。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诗作,描绘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深,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庾信的这首诗更为内敛,关注社会责任与道德,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豪情与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文学史》
- 《庾信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涵盖了对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 角调曲二首 其十二》的多方面解析与学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