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

时间: 2024-12-29 20:16:25

闲斋深夜静,独坐又闲行。

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

断猿时叫谷,栖鸟每摇柽。

寂寞求名士,谁知此夕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闲斋深夜静,独坐又闲行。
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
断猿时叫谷,栖鸟每摇柽。
寂寞求名士,谁知此夕情。

白话文翻译:

在宁静的夜晚,我独自坐在书斋里,时而走动,感到无比闲适。浓密的树影在月光下交错,稀疏的篱笆隔开了水边的声音。偶尔传来猿猴的叫声,回荡在山谷中;栖息的鸟儿在树枝上轻轻摇摆。寂寞中我渴望名士的光临,然而谁又能理解我此刻的情感呢?

注释:

  • 闲斋:指清静的书房。
  • 独坐又闲行:独自一人坐着,又时而闲逛。
  • 密树:指树木繁茂。
  • 月笼影:月光照耀下的树影。
  • 疏篱:稀疏的篱笆。
  • 水隔声:水面隔开了声音。
  • 断猿:指猿猴的叫声。
  • 叫谷:回声在山谷中传荡。
  • 栖鸟:栖息的鸟。
  • 每摇柽:每当风吹动时,鸟儿在树枝上摇动。
  • 寂寞求名士:在寂寞中渴望名士的到来。
  • 谁知此夕情:谁能理解我此刻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约公元 840年-约880年),字子文,唐代诗人。他以诗歌的清新和自然著称,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常常感受到孤独与寂寞。诗意反映了他在宁静的夏夜中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知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夏夜》是一首描绘夏夜宁静氛围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渴望。首句“闲斋深夜静”便设定了清幽的环境,接下来的“独坐又闲行”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悠闲与惆怅。浓密的树影和稀疏的篱笆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和水声交织,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感。

诗中“断猿时叫谷,栖鸟每摇柽”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夏夜的生机与静谧之间的对比。猿猴的叫声和鸟儿的摇动,似乎在回应着诗人的孤寂,增添了夜晚的动感。

最后两句“寂寞求名士,谁知此夕情”则将诗人的内心情感推向高潮,他在寂寞中渴望知音的陪伴,感叹无人理解自己此刻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闲斋深夜静:设定了安静的环境,表明时间和空间的宁静。
  2. 独坐又闲行: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内心的安适。
  3. 密树月笼影:浓密的树木在月光下形成的影子,营造出一个神秘与梦幻的氛围。
  4. 疏篱水隔声:水面隔开的声音,体现了环境的静谧。
  5. 断猿时叫谷:猿猴的叫声在山谷中回响,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6. 栖鸟每摇柽:鸟儿在树上轻摇,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7. 寂寞求名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孤独。
  8. 谁知此夕情:感叹无人理解自己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例如“断猿时叫谷”用拟人化的方式描绘了猿猴的叫声;“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则通过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夏夜的宁静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晚:代表宁静与思考。
  • 月光:象征希望与美好。
  • 猿猴:感叹孤独的生灵。
  • 鸟儿:生命的象征,反映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寂寞求名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愤怒

  2. “密树月笼影”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热闹的场景
    B. 夜晚的宁静
    C. 纷乱的心情

  3.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姚合与白居易的夜晚诗作均描绘了夜的宁静与孤独,但姚合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流露,而白居易则多了一份对社会的感悟与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