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贾岛》

时间: 2024-12-29 19:03:29

寂寞荒原下,南山只隔篱。

家贫唯我并,诗好复谁知。

草色无穷处,虫声少尽时。

朝昏鼓不到,闲卧益相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寂寞荒原下,南山只隔篱。
家贫唯我并,诗好复谁知。
草色无穷处,虫声少尽时。
朝昏鼓不到,闲卧益相宜。

白话文翻译:

在寂寞荒凉的原野下,南山只隔着一篱笆。我家贫困,只有我自己在这里,谁又能知道我写诗的好呢?草色蔚然无边,虫鸣声音渐渐少了。晨昏之间鼓声不曾传到,闲卧在这里正好适宜。

注释:

  • 寂寞:孤独、冷清。
  • 荒原:荒凉的原野。
  • 南山:指南边的山。
  • :篱笆,这里指与南山的距离。
  • 家贫:家境贫困。
  • 唯我并:只有我一个人。
  • 诗好:指诗写得好。
  • :又、还。
  • 谁知:谁能知道。
  • 虫声:昆虫的叫声。
  • 少尽时:虫声渐渐减少的时刻。
  • 朝昏:早晨和傍晚。
  • 鼓不到:这里的鼓声指的是村落的晨鼓,表示没有人打鼓。

典故解析:

“朝昏鼓不到”中的“鼓”指的是古代村落的晨鼓,常用于报时和召集村民,表现了诗人身处偏远,生活孤独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一千年,活跃于中唐时期。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姚合的隐居生活中,诗人身处经济困境,远离繁华,渴望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寄贾岛》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世界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篇“寂寞荒原下”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孤独而又广袤的环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内心的孤寂。南山隔篱,暗示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但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家贫唯我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贫困的自我认知,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孤独与无助。接下来的“诗好复谁知”更是突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无奈与渴望被理解的心情,表现出一种隐秘的自卑感。

草色无穷、虫声少尽,描绘了诗人身处自然中的悠然自得,仿佛在与自然对话,感受那种难得的宁静。“朝昏鼓不到”,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外界的隔绝,只有在这种孤独的环境中,他才能静下心来,享受诗歌带来的乐趣。

结尾的“闲卧益相宜”则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诗人似乎在孤独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反映了对生活的豁达与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寂寞荒原下”:描绘出孤独的环境,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2. “南山只隔篱”:自然与人之间的距离,暗示诗人居住环境的偏僻。
  3. “家贫唯我并”:自述境遇,表现出孤独的生活状态。
  4. “诗好复谁知”:对自己才华的不被认可的失落感。
  5. “草色无穷处”:描绘自然的辽阔,诗人在其中感受到的宁静。
  6. “虫声少尽时”: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
  7. “朝昏鼓不到”:强调与外界的隔绝,内心的孤独。
  8. “闲卧益相宜”:虽孤独却找到内心的平和,享受独处的时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朝昏鼓不到,闲卧益相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感受。
  • 意象:诗中通过“荒原”、“南山”、“虫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美丽的自然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接受与理解,同时表达了在宁静的自然中寻找内心安宁的愿望。

意象分析:

  • 荒原:象征孤独与冷清的生活状态。
  • 南山:代表远方的理想与追求,虽可望而不可及。
  • 草色:象征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美。
  • 虫声:代表自然的声音,增添了诗的生机。
  • 朝昏:象征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独处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姚合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南山”代表什么?

    • A. 现实的隔离
    • B. 诗人的向往
    • C. 生活的富足
    • D.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草色无穷处”的含义是:

    • A. 自然的贫瘠
    • B. 生命的丰富
    • C. 诗人的无奈
    • D. 孤独的哀伤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寄贾岛》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但姚合更注重表达孤独感和隐居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多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姚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