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慈圣宫中每发心,
几将大藏供丛林。
内人也自承风旨,
舍与中官安奉金。
白话文翻译
在慈圣宫内,每次发心供奉,
几乎要将大藏经供奉给丛林寺。
宫中的人们也自觉承受皇上的旨意,
把供奉的金钱交给中官来安置。
注释
- 慈圣宫:指的是明代皇宫中的一个宫殿,通常与慈祥和圣明的皇后有关。
- 每发心:每次发心、发愿,表示一种虔诚的心态。
- 大藏:指的是佛教的经典书籍。
- 丛林:指的是寺庙或佛教的僧院。
- 内人:指的是宫中的女官或妃嫔。
- 承风旨:承接皇上的旨意,表示对皇命的遵从。
- 舍:舍弃、奉献的意思。
- 中官:指的是负责宫中事务的官员。
典故解析
- 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含了佛教的教义和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佛教的重视和信仰的普及。
- 丛林供奉:古代对佛教寺院的支持与供养,反映了皇家对宗教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毓德,明代诗人,生于皇明盛世,后期社会动荡。他的诗歌多以描写宫廷生活和社会风俗为主,风格清新,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明代,正值佛教文化盛行之时,皇室对佛教的供奉与支持也显示了当时政治与宗教的结合。
诗歌鉴赏
《万历宫词六首》中的这首诗,展现了明代宫廷生活中的宗教氛围和对佛教的敬仰。诗中通过描写在慈圣宫中供奉大藏经的场景,体现出皇室对于佛教的重视以及对僧侣的尊敬。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清晰地传达了内心的虔诚与恭敬。
诗的前两句通过“每发心”和“几将大藏供丛林”展现了皇室对佛教经典的供奉。这种供奉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体现了皇权与宗教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后两句则转向宫中人对皇命的承接,显示出内廷的和谐与对皇权的支持。
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宫廷文化,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慈圣宫中每发心:在慈圣宫内,每一次都发心去供奉。
- 几将大藏供丛林:几乎要将大藏经供奉给寺院。
- 内人也自承风旨:宫中人们也自觉地遵从皇上的旨意。
- 舍与中官安奉金:把供奉的金钱交给中官来安置。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每发心”与“几将大藏”,形成了优美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发心”比喻对佛教的虔诚态度,突出信仰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宫廷对佛教的重视与供奉,反映出宗教信仰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展现了皇权与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慈圣宫:象征着皇权与慈爱。
- 大藏:代表着佛教的智慧与教义。
- 丛林:象征着宗教的庄严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慈圣宫”指的是: A. 一座寺庙
B. 皇宫中的一个宫殿
C. 一个书院
D. 一座城池 -
“内人”指的是: A. 宫中的男官
B. 宫中的女官或妃嫔
C. 侍卫
D. 僧侣 -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宗教的虔诚与供奉
C. 对自然的敬畏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宗教的敬仰。
- 杜甫的《春望》:展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毓德与白居易在宗教主题上的不同:王毓德侧重皇室对佛教的支持,白居易则更关注个人的信仰与人间的苦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王毓德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