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词》

时间: 2025-01-04 10:55:03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白话文翻译:

天降大乱,谁能知道它的缘由?奸臣得逞,谋划国家大事如同儿戏。忠臣因愤怒而发狂,血泪交织。为了君主而牺牲,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唉,悲哀啊,希望不会有人责怪我!

注释:

  • 天降乱离:指天意使国家陷入混乱。
  • 孰知其由: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因。
  • 奸臣得计:奸诈的臣子得逞。
  • 谋国用犹:谋划国家大事如同儿戏。
  • 忠臣发愤:忠诚的臣子因愤怒而发狂。
  • 血泪交流:形容极度悲痛。
  • 以此殉君: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
  • 抑又何求: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 呜呼哀哉:表示哀叹。
  • 庶不我尤:希望不会有人责怪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孝孺(1357-1402),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希直,号希古,浙江绍兴人。他以忠诚正直著称,因反对朱棣(后来的明成祖)篡位而被杀。他的作品多表现忠贞不屈的精神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绝命词》是方孝孺在被处死前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乱局的忧虑、对奸臣的痛恨以及对自己忠诚的坚定信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方孝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绝唱,充满了悲壮和忠诚的情感。诗中,“天降乱离”和“奸臣得计”揭示了国家陷入混乱的原因,而“忠臣发愤”和“血泪交流”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忧虑和对忠诚的坚守。最后两句“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更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接受和对后人的期望,希望自己的牺牲能够得到理解,不被后人责怪。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展现了方孝孺高尚的品格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天意使国家陷入混乱,谁能知道其中的原因?
  2.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奸诈的臣子得逞,谋划国家大事如同儿戏。
  3.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忠诚的臣子因愤怒而发狂,血泪交织。
  4.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5.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唉,悲哀啊,希望不会有人责怪我!

修辞手法:

  • 比喻:“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中的“谋国用犹”比喻奸臣的行为如同儿戏,轻率而不负责任。
  • 拟人:“天降乱离”中的“天降”赋予天意以人的行为,强调乱局的不可控和天意的无情。
  • 对仗:“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中的“忠臣”与“奸臣”形成对比,强调忠诚与奸诈的对立。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国家乱局的忧虑、对奸臣的痛恨以及对自己忠诚的坚定信念。诗人通过对比奸臣和忠臣的行为,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并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和君主牺牲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降乱离:象征国家的混乱和不可控。
  • 奸臣得计:象征奸诈和背叛。
  • 忠臣发愤:象征忠诚和愤怒。
  • 血泪交流:象征极度的悲痛和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孝孺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绝命词》中提到的“奸臣”是指谁? A. 朱棣 B. 方孝孺 C. 其他臣子 D. 未明确指出
  3. 诗中“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 B. 愤怒 C. 喜悦 D. 平静

答案:

  1. C. 明代
  2. D. 未明确指出
  3. A.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 岳飞《满江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敌人的痛恨。

诗词对比:

  • 方孝孺《绝命词》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但方孝孺的诗更加强调了对奸臣的痛恨和对忠诚的坚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史》:详细记载了方孝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对方孝孺及其作品的全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