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从军行》
时间: 2025-01-01 12:21:44意思解释
古从军行
作者: 李颀 〔唐代〕
类型: 乐府
原文展示: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话文翻译:
白天我登上高山眺望烽火,黄昏时在交河边饮马。行人使用的刁斗声在风沙中隐隐响起,公主弹奏琵琶时满怀幽怨。野外的云层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飘洒连绵大漠。胡雁悲鸣,夜夜飞来飞去,胡地的孩子眼泪双双落下。听说玉门关的道路仍然被遮挡,应该将性命寄托在轻车之上。年年战死的尸骨埋没在荒野,只空见蒲桃流入汉家。
注释:
- 烽火: 古代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火光。
- 刁斗: 兵器的一种,发出声响。
- 公主琵琶: 指的是边疆的公主弹奏琵琶,表达她的愁苦。
- 玉门: 古代的关口,通往西域的要道。
- 蒲桃: 指一种果实,象征富饶的汉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颀,字季长,号景山,唐代诗人,以五言诗见长,风格独特。其作品多描写边塞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的苦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盛世之际,边疆战争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士兵的艰苦,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们命运的关怀。
诗歌鉴赏:
《古从军行》以其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边疆士兵的生活与内心的挣扎。诗的开头,通过“白日登山望烽火”描绘出士兵在高处远望敌情时的紧张与期待,接着“黄昏饮马傍交河”则展现了士兵生活的艰辛与孤独。随着“行人刁斗风沙暗”,诗人将读者带入那荒凉的战场,风沙弥漫,战斗的威胁无时不在。
在“公主琵琶幽怨多”中,诗人巧妙地引入了边疆公主的形象,赋予诗作一种柔情与哀愁。她的音乐声和士兵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战争对人们情感的破坏。
随着诗歌的发展,士兵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最后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战士们常年为国征战,死于荒野,然而家乡的繁荣似乎与他们无关,反映了诗人对战争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白日登山望烽火:白天在高山上望向远方的烽火,象征着战斗的紧迫感。
- 黄昏饮马傍交河:黄昏时分在交河边饮马,表现士兵的孤独与疲惫。
- 行人刁斗风沙暗:在风沙中,士兵的斗争隐秘而艰辛。
- 公主琵琶幽怨多:边疆公主的弹奏中蕴含着深深的哀愁。
- 野云万里无城郭:辽阔的荒野,没有城市的保护,显得更加孤寂。
- 雨雪纷纷连大漠:天气恶劣,环境的艰难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士兵。
-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雁的悲鸣表达了战士心中的忧伤。
- 胡儿眼泪双双落:胡地的孩子因战争流下眼泪,体现战争的无情。
- 闻道玉门犹被遮:玉门关的路仍然封闭,暗示战争的持续与无奈。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战斗的牺牲与平民生活的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悲剧。
-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的结合,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们的无奈。
- 拟人: 公主琵琶所发出的幽怨,赋予音乐以情感,使其更为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艺术性。
-
主题思想: 诗歌整体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士兵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烽火: 象征战争与危机。
- 琵琶: 代表柔情与哀怨。
- 大漠: 寓意荒凉与孤独。
- 胡雁: 象征离愁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古从军行》的作者是?
- A. 王之涣
- B. 李颀
- C. 高适
-
诗中提到的“烽火”主要指什么?
- A. 传递军事信息
- B. 自然现象
- C. 人的情感
-
诗中“年年战骨埋荒外”表达了什么?
- A. 战争的胜利
- B. 士兵的牺牲与无奈
- C. 家乡的繁荣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凉州词》 - 王之涣
- 《从军行》 - 高适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凉州词》同样描写边塞生活,但更侧重于豪情壮志,而李颀的《古从军行》则更加关注士兵的内心与命运的无奈。两者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