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独不见》

时间: 2025-01-17 08:33:42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意思解释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独不见

原文展示: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白话文翻译:

卢家的一位少妇坐在郁金香装饰的堂前,海燕在她的屋檐下双双栖息。
九月的寒冷夜晚,砧板的敲击声催促着树叶纷纷落下,十年的征战使我想起辽阳的故乡。
白狼河边的音信全然断绝,丹凤城南的秋夜显得格外漫长。
谁说我含着愁绪却独自无法见到你呢?更何况明月照耀着流动的黄河水。

注释:

  • 卢家:指卢家庄园,古代豪门世家。
  • 郁金堂:一种用郁金香装饰的堂屋,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 海燕:指在海边栖息的燕子,象征着温暖和宁静。
  • 寒砧:寒冷的砧板,暗指秋冬的寒意。
  • 征戍:为国征战,守边疆。
  • 白狼河:指的是一条河流,可能象征着遥远的孤独与思念。
  • 丹凤城:古地名,可能与作者的故乡相关。
  •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唐朝诗人,生于公元约710年,卒于公元约785年。他以清丽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及社会生活,尤其擅长乐府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沈佺期的晚年,正值他在战乱和个人遭遇中饱受思念之苦。诗中反映了对家乡的思念及对逝去光阴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少妇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开篇用“卢家少妇郁金堂”引入,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但随即转入少妇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接着通过“九月寒砧催木叶”描绘出秋天的萧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而“十年征戍忆辽阳”则是对远方战场的回忆,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最后,诗人用“明月照流黄”来象征思念的无奈,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复杂性。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亲情的渴望与对人生的哲思,体现了沈佺期深刻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卢家少妇郁金堂:描写少妇的生活环境,结合“郁金堂”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温馨却又孤独的氛围。
  2. 海燕双栖玳瑁梁:燕子的双栖暗示着美好的爱情,但可见少妇的心中却充满愁绪。
  3. 九月寒砧催木叶:秋天的寒冷与落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暗示着少妇内心的孤寂。
  4. 十年征戍忆辽阳:长时间的战争使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加浓烈。
  5. 白狼河北音书断:音信的断绝象征着与外界的隔离与孤独感。
  6. 丹凤城南秋夜长:秋夜漫长,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
  7. 谁谓含愁独不见:反问句式,表达了对爱人或亲人的深切思念。
  8. 更教明月照流黄:明月象征着思念,流黄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明月的照耀,形象生动。
  • 拟人:寒砧和木叶被赋予情感,传达孤独的氛围。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妇:象征着年轻的生命和情感的脆弱。
  • 海燕:象征着温暖的爱情与家庭的和谐。
  • 寒砧:象征着凄凉的生活与孤独的思绪。
  • 明月:象征着思念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寒砧”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家庭
    B. 凄凉的生活
    C. 战争的场景
    D. 自然的景象

  2. “海燕双栖玳瑁梁”中的“海燕”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思念
    C. 爱情
    D. 孤独

  3.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哪个地方的思念? A. 丹凤城
    B. 白狼河
    C. 辽阳
    D. 郁金堂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长恨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孤独的夜晚与明月的陪伴。
  • 《长恨歌》:通过爱情的悲剧反映出人世间的无常,与本诗在情感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