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秋歌》

时间: 2025-01-17 09:23:10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 李白 〔唐代〕
类型: 乐府

原文展示: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白话文翻译:

长安的夜空中,一轮明月照耀着,万家灯火下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虽然吹不尽我的思念,却总是让我想起那个遥远的玉关。
何时才能平息胡人的侵扰,让我的爱人停止远征回家呢?

注释:

  • 长安: 唐代的都城,繁华盛世的象征。
  • 万户: 形容家家户户,表示数量之多。
  • 捣衣声: 指妇女们在晚上捣衣服的声音,表现了秋天的宁静和生活的气息。
  • 玉关: 指玉门关,是古代西域的一座重要关隘,象征着边境和征战。
  • 胡虏: 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常常与唐朝发生战争。
  • 良人: 指诗人的爱人。

典故解析:

在唐代,边关的战争常常使得士兵远离家乡,离别之苦成为诗歌常见的主题。李白在诗中提到“胡虏”,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战争的背景,而“玉关”则是战士们出征的地方,象征着对远征者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奔放,常以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李白盛年时期,社会动荡,战事频繁。他身为诗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亲人的关心和思念。

诗歌鉴赏:

《子夜吴歌·秋歌》通过描绘漆黑的长安夜空和捣衣声,展现了秋天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思念着远征的爱人,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首句“长安一片月”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月夜景色,更暗示了诗人对长安的深情厚谊;而“万户捣衣声”则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传达了人们在战争与离别中的苦楚。接下来的两句转向对未来的期盼,诗人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与爱人的归来,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执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又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忧虑,体现了李白作为伟大诗人的深厚情感与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了长安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暗示着诗人对家乡的眷恋。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表达了秋风中无法消散的思念,玉关成为了离别的象征。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期盼,充满了对战乱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 “秋风吹不尽”比喻思念的无尽。
    • 对仗: 前两句中的“月”和“声”,后两句中的“胡虏”和“远征”,形成了美丽的对仗结构。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与对和平的渴望,彰显了李白对家庭与爱情的珍视,同时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意象分析:

  • 月亮: 象征思念与孤独,常在诗中用来表达情感。
  • 捣衣声: 表达生活的宁静和家庭的温馨,同时也暗示着孤独与离别。
  • 秋风: 代表着季节的变迁,也象征着思念的愁苦。
  • 玉关: 作为战争的象征,代表着远征的地方,承载了对爱人与国家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安”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2. “捣衣声”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场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3. 诗人对“胡虏”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期待与其交往
    B. 渴望平息战争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探讨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

诗词对比:
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与王维的《相思》均涉及思念,但李白更多体现了对国家和个人的双重情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