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阁曝日》
时间: 2025-01-17 09:48:51意思解释
西阁曝日
原文展示:
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
羲和流德泽,颛顼愧倚薄。
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
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
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流离木杪猿,翩跹山颠鹤。
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
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
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
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冬天让我感到疲惫,
在阳光的照耀下,我喜爱这座高阁。
羲和(太阳的神)洒下的恩泽,
让颛顼(古代神话中的帝王)感到羞愧。
头发和肌肤都感受到温暖,
阳光的仁爱让衰弱的气息得到寄托。
眼睛倚靠着窗边,容易招来病痛。
在树梢间徘徊的猿猴,
在山巅翩翩起舞的仙鹤。
我明白苦与乐的聚散,
悲哀与欢乐的日子已经开始。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作诗,
人生恍若就在昨天。
古往今来经历动乱,
贤者和圣人都已凋零。
为什么在暮年时,
还要忧虑世事,心力渐弱?
注释
字词注释:
- 凛冽:寒冷而刺骨。
- 负暄:依靠阳光。
- 羲和:古代神话中太阳的神。
- 颛顼:古代神话中的帝王,代表权威和高尚。
- 潜沃:暗中滋润。
- 衰气:衰弱的气息。
- 欹倾:倾斜,倚靠。
- 流离:流浪、漂泊。
- 翩跹:轻盈地飞舞。
- 会赋诗:即兴作诗。
- 丧乱:动乱、灾难。
- 胡为:何必、为什么。
典故解析:
- 羲和:在古代文献中多次提及的太阳神,象征光明与温暖。
- 颛顼:传说中的帝王,象征智慧和权力,常被与古代贤者相提并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他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西阁曝日》创作于杜甫晚年,反映了他对身世与世道的感慨。诗中描绘的场景以及情感流露,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阳光洒落飞阁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在寒冷的季节中对温暖和生命的渴望。杜甫通过“凛冽倦玄冬”开篇,直接表明冬季的严寒,接着转入对阳光的赞美,显得格外珍贵和温暖。诗中的羲和、颛顼等意象,不仅仅是自然的描述,更是对古代神话的引入,表现了对光明和力量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流离与聚散、悲喜交加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杜甫以自我为中心,反映出他对历史的沉思,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以及对社会动乱的忧虑。最后一句“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更是直指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疲惫,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凛冽倦玄冬:诗人感受到冬天的冷冽与疲惫。
- 负暄嗜飞阁:在阳光的照耀下,诗人享受高阁的温暖。
- 羲和流德泽:太阳神的恩泽洒落大地。
- 颛顼愧倚薄:古代帝王因自己的无能而感到羞愧。
- 毛发具自和:身体感到温暖,头发和肌肤都获得了安慰。
- 肌肤潜沃若:肌肤仿佛在暗中滋润。
- 太阳信深仁:太阳给予大地深厚的仁爱。
- 衰气欻有托:衰弱的气息得到安抚。
- 欹倾烦注眼:倚靠窗边,眼睛容易疲惫。
- 容易收病脚:这种状态容易招致身体不适。
- 流离木杪猿:树梢间的猿猴流离失所。
- 翩跹山颠鹤:山颠的鹤在轻盈地飞舞。
- 用知苦聚散:明白人生的苦乐聚散。
- 哀乐日已作:悲哀与快乐的日子已经在进行。
- 即事会赋诗:在此情景下即兴作诗。
- 人生忽如昨:人生恍若就在昨天,感叹时间飞逝。
- 古来遭丧乱:自古以来经历动乱。
- 贤圣尽萧索:贤者圣人皆已凋零。
- 胡为将暮年:为何在暮年时仍忧虑。
- 忧世心力弱:心力渐弱,难以再担忧世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命比作阳光的温暖,表达对生活的渴望。
- 拟人:将太阳赋予仁爱的特性,增添了感情的厚度。
- 对仗:如“哀乐日已作”,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冬日阳光的渴望,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动乱时代的忧虑。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天:象征生命的凋零与困苦。
- 阳光:象征希望与温暖。
- 猿猴与鹤:代表生命的不同状态,流离与自在。
- 飞阁:象征诗人的高远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字是什么?
- A. 俊美
- B. 子美
- C. 子华
- D. 子良
-
诗中提到的“羲和”是指什么?
- A. 风神
- B. 水神
- C. 太阳神
- D. 地神
-
诗中反映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愤怒
- C. 悲伤
- D. 疲惫
答案:
- B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常被对比。杜甫的诗关注社会与人生的沉重,而李白的诗则多表现个人的豪情与自由。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唐诗的辉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