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腕骝(江陵节度卫公马也)》

时间: 2024-09-19 21:47:23

闻说荆南马,尚书玉腕骝。

顿骖飘赤汗,跼蹐顾长楸。

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

举鞭如有问,欲伴习池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腕骝(江陵节度卫公马也)
作者: 杜甫

闻说荆南马,尚书玉腕骝。
顿骖飘赤汗,跼蹐顾长楸。
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
举鞭如有问,欲伴习池游。

白话文翻译

听说荆南的名马,尚书所拥有的玉腕骝。
它的鬃毛如赤色汗水般飘动,双腿屈曲,回头望着那高大的梧桐。
胡人入侵三年,天地间的一切都在战争中消磨。
我提起马鞭仿佛在问,是否能陪我去习池游玩。

注释

字词注释

  • 荆南:指今湖北省的南部地区,以马匹著称。
  • 尚书:古代官名,这里指代拥有名马的高官。
  • 玉腕骝:骝马,指一种优良的马,形容其美丽和珍贵。
  • 顿骖:指马突然停下或跃起。
  • 跼蹐:形容马的姿态,表示其不安或回头的动作。
  • 胡虏:指外族入侵者,特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 习池:指游玩的地方,习指习惯、习性。

典故解析

  • 荆南马:古时荆南地区以其优良的马匹闻名,常作为诗歌中的象征。
  • 胡虏三年入:指的是唐代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生于盛唐,历经安史之乱,深感国家动荡、民生困苦,作品常表现对社会的关怀与对国家的忧虑。

创作背景

《玉腕骝》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战乱时期,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在诗中体现。诗中提到的名马象征着力量与美好,是对过去繁荣的怀念。

诗歌鉴赏

《玉腕骝》是一首描写名马的诗作,但其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历史与社会背景。诗人在诗中以名马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动乱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的开头,通过对名马的描写,展现了马的优雅与骄傲,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画面中。然而,随着诗意的发展,马的姿态与作者的思绪交织,突显出一种不安与哀伤,尤其是对胡虏入侵的提及,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最后一句“欲伴习池游”更是让人感到无奈和渴望,渴望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生活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情感深邃而复杂。杜甫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成功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显示了他卓越的诗歌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说荆南马,尚书玉腕骝。
    • 听说荆南地区有一匹名马,叫做玉腕骝,属于尚书。
  2. 顿骖飘赤汗,跼蹐顾长楸。
    • 马突然停下,鬃毛如赤色汗水般飘动,屈腿回头望着高大的梧桐。
  3. 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
    • 胡人入侵三年,天地间的一切都在战争中消磨。
  4. 举鞭如有问,欲伴习池游。
    • 提起马鞭仿佛在问,是否能陪我去习池游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的鬃毛比作赤色汗水,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诗中“顿骖飘赤汗,跼蹐顾长楸”体现了对仗工整。
  • 拟人:将马的动作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名马,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动荡的无奈与渴望逃避现实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马:象征着力量与尊贵,同时也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胡虏:象征着战争与动荡,带来痛苦与无奈。
  • 习池:象征着安静、悠闲的生活,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尚书”指代什么? A. 一种马
    B. 高官
    C. 地名
    D. 书籍

  2. “胡虏”指的是哪类人? A. 汉人
    B. 外族入侵者
    C. 农民
    D. 商人

  3. 整首诗传达的情感是什么? A. 欢快
    B. 哀伤与无奈
    C. 愤怒
    D. 自豪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玉腕骝》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杜甫更偏向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放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