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
时间: 2025-01-01 13:14: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
—— 李逢吉
解韍辞丹禁,扬旌去赤墀。
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
又据三公席,多惭四老祠。
岘山风已远,棠树事难追。
江汉饶春色,荆蛮足梦思。
唯怜吐凤句,相示凿龙期。
白话文翻译:
我解去护身的锁链,辞别了丹色的禁苑,
高扬旗帜离开了红色的台阶。
我自惊于不是期望中的那样,
怎么能有力量去迎合这个清明的时代呢?
再次坐在三公的席位上,
我感到惭愧,面对四位老前辈的祠堂。
岘山的风早已远去,
棠树的事迹难以追忆。
江汉一带春色盎然,
荆蛮之地满是梦幻的思绪。
唯有怜惜你那吐露出的凤求凰的句子,
这让我想起了凿龙的期盼。
注释:
- 韍:指的是护身的锁链。
- 丹禁:丹色的禁苑,象征着权贵的居所。
- 扬旌:指高高举起旗帜,表示出发或离开的意思。
- 三公:指古代高官,表示尊贵的地位。
- 岘山:位于湖北省,是高山,象征着遥远的地方。
- 棠树:指的是棠梨树,寓意追忆的事物。
-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流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丹禁”与“扬旌”都指向古代官场的生活,而“三公席”则是象征着权力与地位。岘山作为一个地理象征,暗示着作者对过去的回望与感慨。而“吐凤句”和“凿龙期”则暗含了对文化和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逢吉,字子实,号浩然,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诗歌风格清新、高远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作者再次赴襄阳时,因受到宣武相公的诗歌赠与而赋诗回报,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感慨及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李逢吉的《再赴襄阳》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诗中首先通过“解韍辞丹禁,扬旌去赤墀”两句,表现出诗人从宫廷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这既是对外在环境的告别,也是对内心渴望自由的宣言。接下来的“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能力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尤其“多惭四老祠”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前辈的敬仰与自愧不如。
诗中借用自然景象如“岘山风已远”,寄托了对过往的怀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而“江汉饶春色,荆蛮足梦思”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唯怜吐凤句,相示凿龙期”,不仅是对文学的热爱,也暗示了对未来理想的追寻与不懈努力。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对现实的反思,展现出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理想的执着,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解韍辞丹禁:表示诗人解开了身上的束缚,辞别了权贵的场所。
- 扬旌去赤墀:象征性地表达了离开权利中心,开始新的生活。
- 自惊非素望:自我感叹,意识到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 何力及清时:感慨自己无力改变时代。
- 又据三公席:再次回到三公的席位,内心感到惭愧。
- 多惭四老祠:对前辈的敬仰和自愧。
- 岘山风已远:对过去的追忆,象征时间的流逝。
- 棠树事难追:追忆过去的美好事物,感慨难以重温。
- 江汉饶春色:描绘江汉地区的美丽春景。
- 荆蛮足梦思:表达对荆蛮地区的思考与梦想。
- 唯怜吐凤句:对文学才华的珍惜。
- 相示凿龙期:期望能有更高的成就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解韍”比喻解除束缚。
- 对仗:如“扬旌去赤墀”与“自惊非素望”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象征:自然景物如“岘山”、“江汉”象征时间流逝和人生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思、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诗人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和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韍:象征束缚与禁锢。
- 丹禁:权力与高位的象征。
- 岘山:遥远而难以追忆的过去。
- 江汉:春色象征希望与生机。
- 凤句:代表着文学的才华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逢吉的字是什么?
- A. 子实
- B. 子明
- C. 子文
-
诗中“扬旌去赤墀”意指什么?
- A. 离开权贵的场所
- B. 进入宫廷
- C. 参加宴会
-
“岘山风已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现实的满意
答案:
- A. 子实
- A. 离开权贵的场所
- A. 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逢吉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但李逢吉更注重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强调社会的苦难与历史的沉重。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