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九 中秋》
时间: 2025-01-06 13:36: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九 中秋
——董以宁〔明代〕
记得当初,向膝下时时欢笑。到此际剖菱剥芡,团圆偏好。正待月华犹未冷,高堂已虑金风悄。命小鬟传语早添衣,频频道。今夜月,依然皎。今夜冷,凭谁告。念穗帷寂寞,乌鸦飞噪。欲问冰轮回地底,可能还向慈颜照。奈夜台一去半年馀,无消耗。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还记得当初在你膝下欢乐的时光,如今却已到了剖菱剥芡、团圆之际。正待月光尚未冷却时,高堂之上已经担心金风轻轻吹来。我命小丫鬟传话,早早加衣,频频来回穿梭。今夜的月亮依旧皎洁,今夜的寒冷,又能向谁诉说?想到穗帷下的孤寂,乌鸦在飞来飞去。想问那冰冷的月亮在地底何方,它是否还会照耀着慈祥的面庞?可怜的是,自从那夜台离去已半年多,依然没有消散。
注释
字词注释:
- 剖菱: 剖开菱角,指一种团圆的象征。
- 高堂: 指家中长辈所在的地方。
- 金风: 指秋风,通常与丰收和凉爽的季节相关。
- 小鬟: 指年轻的侍女。
- 穗帷: 指稻穗和帷帐,象征着丰收的季节。
- 冰轮: 指圆月,常用来比喻明亮的月亮。
典故解析:
- 中秋: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和思念。诗中通过对中秋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著称。他的诗多以描写生活琐事、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是董以宁在乙巳年所作,整组诗作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与怀念,尤其在节日到来之际,更加突显出孤独感和对往昔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九 中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秋节的氛围,同时流露出浓厚的思乡情感。开头回忆起与亲人团聚时的欢乐,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如今的孤独与寒冷。诗中“剖菱剥芡,团圆偏好”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中秋的传统习俗,更是表达了对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诗意的展开,作者情感愈发深沉,面对月光的照耀,思绪更为复杂,既有温暖的回忆,也有无尽的孤独。尤其是“奈夜台一去半年馀,无消耗”的结尾,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法抹去的思念,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得当初,向膝下时时欢笑。
回忆与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体现了过去的温暖与美好。 - 到此际剖菱剥芡,团圆偏好。
中秋佳节,剖开菱角、剥去芡实,象征着团圆的习俗与期待。 - 正待月华犹未冷,高堂已虑金风悄。
虽然月光尚未凉,但高堂已开始担心秋风的到来,暗示着季节的变化与忧虑。 - 命小鬟传语早添衣,频频道。
让小丫鬟传话,提醒早早加衣,表现出对亲人关心的细腻。 - 今夜月,依然皎。今夜冷,凭谁告。
今夜的月亮依然明亮,但寒冷的气息让人感到孤独无依。 - 念穗帷寂寞,乌鸦飞噪。
想到帐内的寂寞,乌鸦的叫声增添了孤独感。 - 欲问冰轮回地底,可能还向慈颜照。
想询问月亮是否在地底,是否还会照耀亲人的面容,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 奈夜台一去半年馀,无消耗。
自从亲人离去已半年,思念之情依然如故,无法磨灭。
修辞手法:
- 对仗: “今夜月,依然皎。今夜冷,凭谁告。”
- 拟人: “冰轮”被赋予了人性,与“慈颜”形成对比。
- 比喻: 将月亮比作冰轮,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月亮的明亮。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中秋这个节日,表达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与孤独感,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对团圆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 象征团圆与思念。
- 秋风: 代表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 乌鸦: 代表孤寂与忧愁。
- 菱角与芡实: 代表中秋的传统习俗,象征团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自然景观
B. 亲人思念
C. 战争
D. 生死 -
诗中提到的“金风”代表什么?
A. 春风
B. 秋风
C. 冬风
D. 夏风 -
诗中“奈夜台一去半年馀,无消耗”的意思是?
A. 思念已经消失
B. 思念依然存在
C. 已经忘记了
D. 亲人已经回来
答案:
- B 亲人思念
- B 秋风
- B 思念依然存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通过描写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水调歌头》: 通过中秋描写,表现了对兄弟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