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望庐山瀑布》

时间: 2025-01-06 15:49:02

常思瀑布幽,晴晀喜逢秋。

一带连青嶂,千寻倒碧流。

湿云应误鹤,翻浪定惊鸥。

星浦虹初下,炉峰烟未收。

岩高时褭褭,天净起悠悠。

傥见朝宗日,还须济巨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霁望庐山瀑布
(作者:夏侯楚)

常思瀑布幽,晴晀喜逢秋。
一带连青嶂,千寻倒碧流。
湿云应误鹤,翻浪定惊鸥。
星浦虹初下,炉峰烟未收。
岩高时褭褭,天净起悠悠。
傥见朝宗日,还须济巨舟。

白话文翻译:

常常思念瀑布的幽静,晴朗的天气让我在秋天感到喜悦。
一条瀑布连着青山环绕,千丈高的水流如同倒挂的碧绿。
湿润的云层可能会让仙鹤迷失方向,翻滚的浪潮定会惊动海鸥。
星浦的彩虹刚刚落下,炉峰的烟雾尚未散去。
高耸的岩石在阳光下显得飘渺,天空澄净,心情悠然自得。
如果能见到朝阳从东方升起,还需要一只巨舟来渡过。

注释:

字词注释:

  • 常思:常常思念。
  • 晴晀:晴朗的天气。
  • :幽静,宁静的状态。
  • 一带:一条带状的瀑布。
  • 青嶂:青色的山峦。
  • 千寻:形容瀑布的高度,千寻指很高。
  • 湿云:湿润的云。
  • :指仙鹤,是一种象征长寿的鸟。
  • 翻浪:翻滚的浪潮。
  • 定惊:一定会惊动。
  • 星浦:星光照耀的水面。
  • :彩虹,象征美好。
  • 炉峰:指高山的一种形象。
  • 褭褭:形容飘荡的样子。
  • 傥见:如果能看到。
  • 朝宗日:指朝阳。

典故解析:

  • “朝宗日”意指旭日东升,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侯楚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诗人在庐山游览时,受到瀑布壮丽景色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倾心与思考。

诗歌鉴赏:

《秋霁望庐山瀑布》通过描绘秋日晴朗的庐山瀑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诗中“常思瀑布幽”一句,既表达了对瀑布静谧之美的向往,又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描绘瀑布的过程中,诗人使用了“千寻倒碧流”这一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瀑布的雄伟与力量。接下来的“湿云应误鹤,翻浪定惊鸥”则将自然的变化与生物的反应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采用了丰富的自然元素,如“星浦虹初下,炉峰烟未收”,形成了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画面。诗人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令人心驰神往。

最后,结尾“傥见朝宗日,还须济巨舟”意在表达一种希望与追求,象征着人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使人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常思瀑布幽:常常思念瀑布的宁静。
  2. 晴晀喜逢秋:在晴朗的天气中,欢喜地迎接秋天。
  3. 一带连青嶂:一条瀑布蜿蜒连绵着青山。
  4. 千寻倒碧流:千丈高的水流如同倒挂的碧绿。
  5. 湿云应误鹤:湿润的云层可能会让仙鹤迷失。
  6. 翻浪定惊鸥:翻滚的浪潮必然会惊动海鸥。
  7. 星浦虹初下:星光下的水面,彩虹刚刚出现。
  8. 炉峰烟未收:炉峰的烟雾尚未散去。
  9. 岩高时褭褭:高耸的岩石在阳光下飘荡。
  10. 天净起悠悠:天空澄净,心情悠然。
  11. 傥见朝宗日:如果能看到朝阳。
  12. 还须济巨舟:还需要一只巨舟来渡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寻倒碧流”,形象地描绘瀑布的高大与奔流。
  • 拟人:如“湿云应误鹤”,赋予云朵以人的特性。
  • 对仗:如“星浦虹初下,炉峰烟未收”,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瀑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思考,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现出一种人天合一的哲理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瀑布:象征着力量与美。
  • 青嶂:代表着自然的壮丽。
  • 湿云:象征着变化与不确定性。
  • 海鸥:象征自由与灵动。
  • 星浦: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 朝宗日: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常思”指的是什么? A. 常常思念
    B. 频繁思考

  2. “千寻倒碧流”中的“千寻”是指什么?
    A. 形容瀑布的高度
    B. 形容水流的颜色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巨舟”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夏侯楚与李白在山水诗中的表现手法,夏侯楚更注重静谧与和谐,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与奔放,二者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