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 乙卯复出长江,感赋》
时间: 2025-01-06 12:01: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霁 乙卯复出长江,感赋
作者:魏元旷
过去江山,踪迹旧无心,更理帆楫。
卧稳茅庐,起登关堞,鬓丝半憎成雪。
世真似隔。风光到眼都非昔。
举目极。惟觉乱波,寒共夜嘲咽。
今古竖子,每自乘时,建康城边,休问沈戟。
忆当年流莺细说。春池绉水断肠碧。
神器本来谁氏物。祗梦回后,留得夕照仓皇,
弄琶商女,倒驴孤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昔日江山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描述了自己在旧地重游时的心情,曾经的风景与往日的心境已经大相径庭。诗人躺在茅屋中,站起身来登上高台,已经有了白发。世间之事仿佛隔了一层,眼前的风光再也不是以前的模样。抬头远望,只感到波涛汹涌,寒风中似乎听到了夜晚的啜泣。古今的年轻人都在顺应时势,建康城的边上,无需再去问沈戟的事迹。回忆起当年流莺细语的情景,春池中水波荡漾,令人断肠。神器究竟属于谁?只是梦回之后,留下的是夕阳下仓皇的背影,伴着弄琴的商女与倒骑驴的孤客。
注释
- 江山:指广阔的河山,常用来象征国家的风光。
- 帆楫:指船只的帆和桨,象征行船。
- 鬓丝半憎成雪:形容头发已有白色,暗示年纪已大。
- 竖子:指年轻人,多带贬义。
- 沈戟:历史人物,沈戟在诗中代表过去的荣耀与成就。
- 流莺:指黄莺,象征美好的春天与青春的记忆。
- 神器:古代帝王的权力象征,谁拥有神器意味着谁拥有统治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元旷,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
创作背景
《秋霁》创作于诗人对长江的游历之际,正值秋季,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以及人生的无常,因而生发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霁》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江山的追忆与对岁月的感慨,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以“江山”、“帆楫”等意象引导读者回到过去,展现了诗人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不仅感受到时光的无情,更感受到人事的变迁和自身的衰老,表现出一种对岁月的无奈与感伤。
诗中的“世真似隔”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隔阂,仿佛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平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寒共夜嘲咽”的意象,传达出秋夜的凄凉与内心的苦闷,反映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而“弄琶商女,倒驴孤客”的结尾,既是对生活中孤独感的描绘,又是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使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愈加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过去江山,踪迹旧无心,更理帆楫。
- 表达了对昔日江山的怀念,虽旧景已无心再寻,但仍需理顺船只,象征着对生活的继续。
-
卧稳茅庐,起登关堞,鬓丝半憎成雪。
- 诗人安静地卧于茅屋,却因年老而不得不站起,感叹自己头发已白,暗含对时光的无奈。
-
世真似隔。风光到眼都非昔。
- 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眼前的风景与过去的记忆截然不同,增强了孤独感。
-
举目极。惟觉乱波,寒共夜嘲咽。
- 眼望远方,只觉得波涛汹涌,夜晚的寒风似乎在嘲笑自己的无奈与孤独。
-
今古竖子,每自乘时,建康城边,休问沈戟。
- 现代与古代的年轻人都在随波逐流,诗人自嘲不必再问古人的功绩,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
-
忆当年流莺细说。春池绉水断肠碧。
- 回忆起当年的美好,那时的黄莺与春水令人心碎,展现了对青春的怀念。
-
神器本来谁氏物。祗梦回后,留得夕照仓皇,
- 反思权力与历史的归属,梦醒之后只剩下夕阳下的孤独背影。
-
弄琶商女,倒驴孤客。
- 通过琴声与孤客的意象,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卧稳茅庐,起登关堞”,形成整齐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鬓丝半憎成雪”,通过比喻表现年华老去。
- 拟人:如“寒共夜嘲咽”,赋予寒风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情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探索了时间的流逝、人生的孤独与对历史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山:象征国家与历史的风光。
- 茅庐:隐喻诗人的栖息之地,象征着简单与平静。
- 流莺:象征青春与美好。
- 神器:代表权力与历史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往昔江山的态度是: A. 怀念
B. 忽视
C. 赞美
D. 反感 -
“鬓丝半憎成雪”中“雪”象征: A. 年轻
B. 白发
C. 冷漠
D. 纯洁 -
诗中提到的“沈戟”代表: A. 现代人物
B. 古代名将
C. 诗人自己
D. 传说中的神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家乡与故土的思念。
- 《登高》(杜甫):描绘人生的无奈与时光的流逝。
诗词对比
- 《秋霁》 vs 《登高》
- 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过去的追忆,但《秋霁》更侧重于对个人情感的描写,而《登高》则更具历史感与悲壮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现代诗人魏元旷评传》
- 《古典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