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
时间: 2025-01-07 22:19: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
作者:谢灵运
白话文翻译
在职务即将结束的夏天,理顺船桨时金光闪闪。秋天的河岸在黄昏时分显得格外清澈,晨露在阳光中如火团般闪耀。辛苦付出,谁能理解这份情感?游子在夕阳西下时思念家乡。对故乡的爱,似乎如同庄子所念的往昔,长久以来对故土的敬仰仍在心中。然而,怀念故乡的心情如何能够表达?我只好将这份情感寄托于远方的旅途。李牧因长袖而感到愧疚,郄克因步履而感到惭愧。美好的时光却未能得到珍惜,丑陋的事情也未必会变得恶劣。我也正处于支离破碎的境地,早已对故乡产生了思慕之情。生在这个世道,竟能得到亲友的关怀,真是幸运。可惜的是,我只能空手班列赵氏的美玉,徒然与魏王的瓠瓜失去联系。从前的岁月渐渐流逝,终于找到了归家的路。将要穷尽山海的迹象,永远绝望于赏心的理解。
注释
- 理棹:整顿船桨。
- 金素:形容阳光照射下的金光。
- 辛苦:辛劳的付出。
- 游子:在外的游子。
- 庄念:指庄子对往昔的怀念。
- 李牧:古代名将,以长袖著称。
- 赵氏璧:比喻美玉。
- 魏王瓠:魏王的瓠瓜,象征失去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用丰富的自然意象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永初三年,正值谢灵运任职于地方,面临离开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此诗以游子的视角,描绘了离乡时的复杂情感。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开篇以“述职期阑暑”引入,营造出一种即将离别的氛围。接着通过秋岸的清澈和晨露的火团,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无奈与哀愁。
“辛苦谁为情”一句,深刻地表达了游子在外的辛劳与孤独。而“爱似庄念昔”则将思乡之情引向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揭示出对往昔的珍视与怀念。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上层次分明,既有对外界环境的细腻观察,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最后的“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更是将游子对未来的迷茫与对美好的渴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人对人生的探索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述职期阑暑:离职的时刻即将到来,夏天的酷热尚在。
- 理棹变金素:整理船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
- 秋岸澄夕阴:秋天的岸边在黄昏时分变得清澈。
- 火旻团朝露:朝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火团一般。
- 辛苦谁为情:辛苦的付出,谁能够理解这份情感?
- 游子值颓暮:游子在夕阳西下时思念故乡。
- 爱似庄念昔:对故乡的爱,似乎如同庄子的怀念往昔。
- 久敬曾存故:长久以来对故土的敬仰仍在心中。
- 如何怀土心:怀念故乡的心情如何能够表达?
- 持此谢远度:我只好将这份情感寄托于远方的旅途。
- 李牧愧长袖:李牧因长袖而感到愧疚。
- 郄克惭躧步:郄克因步履而感到惭愧。
- 良时不见遗:美好的时光却未能得到珍惜。
- 丑状不成恶:丑陋的事情也未必会变得恶劣。
- 曰余亦支离:我也正处于支离破碎的境地。
- 依方早有慕:早已对故乡产生了思慕之情。
- 生幸休明世:生在这个世道,竟能得到亲友的关怀。
- 亲蒙英达顾:亲友的关怀让我感到幸运。
- 空班赵氏璧:可惜的是,我只能空手班列赵氏的美玉。
- 徒乖魏王瓠:徒然与魏王的瓠瓜失去联系。
- 从来渐二纪:从前的岁月渐渐流逝。
- 始得傍归路:终于找到了归家的路。
- 将穷山海迹:将要穷尽山海的迹象。
- 永绝赏心悟:永远绝望于赏心的理解。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晨露的“火团”象征着希望与美好,而“山海迹”则代表着人生的探索与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的无奈,表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辛劳,同时也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岸:象征着思乡的情感,清澈的水面映射着游子的心情。
- 晨露: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瞬间。
- 游子:代表了在外漂泊的人,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
- 山海:象征着人生的广阔与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辛苦谁为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辛劳的自责
- B. 对他人理解的渴望
- C. 对未来的希望
-
“秋岸澄夕阴”中的“秋岸”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思乡
- C. 新的开始
-
诗中提到的“李牧”是因为什么感到愧疚?
- A. 因为失去
- B. 因为长袖
- C. 因为离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对自然壮丽景色的描绘与思乡情感的激荡;而谢灵运则更强调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哲理思考,两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谢灵运诗集》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