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川新曲二首》

时间: 2025-01-04 10:28:41

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浮。

本欲凌波去,翻为目成留。

愿君稍弭楫,无令贱妾羞。

二八相招携,采菱渡前溪。

弱腕随桡起,纤腰向舸低。

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川新曲二首
作者: 杜易简 〔唐代〕

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浮。
本欲凌波去,翻为目成留。
愿君稍弭楫,无令贱妾羞。
二八相招携,采菱渡前溪。
弱腕随桡起,纤腰向舸低。
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

白话文翻译

湘川的潭水深得没有底,橘洲的水面却浅得可以浮动。
我本想在水面上轻轻走去,却反而被你牵绊住了目光。
希望你稍微停一下船桨,不要让我这个贱妾感到羞愧。
年少的我们相招相携,去前溪边采菱。
手臂轻轻划动,纤细的腰肢向船低下。
我自己看花笑着,却憎恨那染竹的啼鸣。

注释

  • 昭潭:指湘江的一个深潭,暗示水深而神秘。
  • 橘洲:指橘子洲头,是湘江中的一个小洲,象征着浅显和轻盈。
  • 凌波:在水面上行走,形容轻盈的步姿。
  • 贱妾:自谦的称呼,表示对自己的卑微身份的认同。
  • 二八:指少女,通常用来形容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子。
  • 采菱:指采摘菱角,是一种水边的劳动活动,象征着青春的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易简,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湘江一带,表达了年轻人在水边嬉戏、采摘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闲适生活,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对青春的向往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湘川新曲二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湘江水乡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生活情趣。诗中以“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浮”开篇,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湘江的深邃,也映现出水面上的轻盈,生动地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水域特征。

接下来的“本欲凌波去,翻为目成留”则透露出一种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却又被现实所牵绊的情感。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对自由与束缚的矛盾心情,轻盈的水面上,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但内心的羞愧与无奈又让人感到沉重。

“愿君稍弭楫,无令贱妾羞”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渴望得到理解与同伴的宽慰。接下来的描写则生动地展现了“二八”少女在水边采菱的场景,柔美的身姿和轻盈的动作,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美丽。

整首诗在轻快的描绘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青春美好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思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昭潭深无底:暗示湘江深邃、神秘的特质。
  • 橘洲浅而浮:橘洲的浮动象征着轻盈与美好。
  • 本欲凌波去:表达出对自由的渴望。
  • 翻为目成留:意指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无法自拔。
  • 愿君稍弭楫:希望同伴能够减缓划桨的速度。
  • 无令贱妾羞:表露出内心的羞愧与无奈。
  • 二八相招携:描绘年轻人一起活动的场景。
  • 采菱渡前溪: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弱腕随桡起:细腻的描写少女划桨的动作。
  • 纤腰向舸低:展现了少女的柔美姿态。
  • 自解看花笑:表现出轻松愉悦的心情。
  • 憎闻染竹啼:对鸟鸣的厌恶,暗示对外界干扰的反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深无底”和“浅而浮”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意象的表现力。
  • 拟人:把水面与人的情感连接,使得景物更加生动。
  • 比喻:以“二八”比喻年轻少女,增添了诗的韵味。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湘江水乡的美景,表达了对青春的向往、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昭潭:象征深邃与神秘之美。
  • 橘洲:象征轻盈与生活的闲适。
  • 菱角:象征青春的活力与自然的亲密。
  • :暗示外界的干扰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昭潭”代表了什么? A. 浅显的水面
    B. 深邃的潭水
    C. 田园风光

  2. “二八”在诗中指的是?
    A. 两个小船
    B. 年轻少女
    C. 两种花卉

  3. 诗中的“弱腕随桡起”描绘的是?
    A. 男子的力量
    B. 少女划船的动作
    C. 水流的波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情感更为沉重,背景也更为复杂。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充满了对青春的感慨,但更强调饮酒作乐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导读》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