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少师李相国崔宾客宴居守狄仆射池亭》

时间: 2025-01-07 23:28:10

池色似潇湘,仙舟正日长。

燕飞惊蛱蝶,鱼跃动鸳鸯。

云聚歌初转,风回舞欲翔。

暖醅松叶嫩,寒粥杏花香。

罗绮留春色,笙竽送晚光。

何须明月夜,红烛在华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陪少师李相国崔宾客宴居守狄仆射池亭

池色似潇湘,仙舟正日长。
燕飞惊蛱蝶,鱼跃动鸳鸯。
云聚歌初转,风回舞欲翔。
暖醅松叶嫩,寒粥杏花香。
罗绮留春色,笙竽送晚光。
何须明月夜,红烛在华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池塘的美丽景色,水面如同潇湘的颜色,仙舟在阳光下悠然漂浮。燕子在飞翔,惊动了蝴蝶,鱼儿跃出水面,欢快地嬉戏。云彩聚集,初唱的歌声随风而回,舞动的乐曲似乎也要展翅高飞。温暖的酒香与松叶的嫩绿交融,寒冷的粥与杏花的香气相伴。华丽的绸缎留住了春天的色彩,笙箫与竽乐送来晚霞的光辉。何必非要在明月之夜,红烛已经点亮华丽的堂室。

注释:

  • 潇湘:指湘江,因其水色清澈而闻名。
  • 仙舟:指神仙的船,形容轻盈而美丽。
  • 蛱蝶:美丽的蝴蝶。
  • 鸳鸯:象征爱情的水鸟,寓意美好的情感。
  • 暖醅:美酒,温暖的酒。
  • 罗绮:华丽的丝绸。
  • 笙竽:古代乐器,笙为吹奏乐器,竽为吹奏木管乐器。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宴会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浑,唐代诗人,字子华,号穆溪,生于河南,擅长描写山水与人情,作品多表现出淡雅、清新的风格。他的诗以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一次与友人李相国及崔宾客的宴饮中创作,地点在池亭,诗中描绘了宴会的欢愉与春天的美景,反映了诗人对友谊与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悠然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日的宴会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通过“池色似潇湘,仙舟正日长”引入,展现了如画的水面和温暖的阳光,令人感受到春日的气息。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燕子飞舞和鱼跃的生动场景,生动地体现出池塘的生机与活力。诗中对“暖醅松叶嫩”的描写不仅体现了酒的温暖,也暗含了春的气息,与“寒粥杏花香”形成了温暖与寒冷的对比,增添了诗的层次感。最后,诗人以“何须明月夜,红烛在华堂”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传达了生活中只需简单的光亮与温暖,就可以享受这一刻的幸福。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表现了唐代文人的闲适与雅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池色似潇湘:水面如同湘江的颜色,清澈而迷人。
  2. 仙舟正日长:神仙的船在阳光下漂浮,象征着悠闲自在。
  3. 燕飞惊蛱蝶:燕子飞舞,惊动了正在翩翩起舞的蝴蝶。
  4. 鱼跃动鸳鸯:鱼儿跃出水面,鸳鸯在水中嬉戏,展现了生机盎然的场景。
  5. 云聚歌初转:云彩聚集,歌声刚刚响起,营造了欢快的氛围。
  6. 风回舞欲翔:微风回旋,似乎在助力舞者腾飞。
  7. 暖醅松叶嫩:温暖的酒与嫩绿的松叶相伴,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气息。
  8. 寒粥杏花香:寒冷的粥和杏花的香气交融,形成了温暖与寒冷的对比。
  9. 罗绮留春色:华丽的丝绸留住了春天的色彩,象征对春的珍视。
  10. 笙竽送晚光:乐器的声音伴随着晚霞,增添了诗的韵味。
  11. 何须明月夜:不必非要在月光下,强调了生活的简单美好。
  12. 红烛在华堂:红烛点亮华丽的堂室,象征着温暖的聚会与欢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池色似潇湘”比喻水面颜色。
  • 拟人:如“风回舞欲翔”,赋予风以情感。
  • 对仗:如“暖醅松叶嫩,寒粥杏花香”,形成和谐的音韵。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和人情之美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池水: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燕子和蝴蝶:象征自由与欢快。
  • 鱼和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
  • 春色和乐器:象征生活的美好与艺术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池色似潇湘”,这是形容什么? A. 水的颜色
    B. 天空的颜色
    C. 叶子的颜色

  2. 诗中提到的“暖醅”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粥
    B. 美酒
    C. 春天的气息

  3. 诗的最后一句“何须明月夜,红烛在华堂”表达了什么? A. 月亮很重要
    B. 简单的幸福更珍贵
    C. 红烛不能代替明月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许浑《陪少师李相国崔宾客宴居守狄仆射池亭》王维《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许浑更侧重于宴会的欢愉气氛,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孤独与静谧的氛围,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