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欢夏夜长,逢欢寒夜促。玉腕杵兰膏,调作罗帷烛。
白话文翻译:
分别的欢乐在夏夜是漫长的,而相聚的欢乐在寒夜却是短促的。用玉腕捣制的兰膏,调和之后点燃作罗帷里的烛光。
注释:
- 别欢:分别时的快乐,指与友人或爱人分别时的心情。
- 夏夜长:夏天的夜晚较长,暗示时间的充裕。
- 逢欢:相聚时的快乐,表示见面时的喜悦。
- 寒夜促:寒冷的夜晚较短,象征着相聚的时间匆忙。
- 玉腕:指美丽的手腕,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柔美。
- 杵兰膏:用杵捣制的兰花膏,兰花在古代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
- 罗帷烛:用罗帷帷幕装饰的烛光,营造出温馨的气氛。
典故解析:
无明显的典故,但“兰膏”常用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中,强调高雅和清香的品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学醇,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和人际关系,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子夜歌四首》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交环境中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相聚与离别的情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夏夜和寒夜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夏夜的漫长让分别的快乐显得更为珍贵,而寒夜的短促则让相聚的欢乐略显匆忙。诗中通过“玉腕”和“兰膏”的细腻描写,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珍惜。整体来看,诗歌在轻柔的笔调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令人感受到人生中的欢聚与离别,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欢夏夜长:
- 表达了在夏夜分离的情感,强调了分别的时光是漫长的。
-
逢欢寒夜促:
- 形容在寒冷夜晚相聚的时光显得短促,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
玉腕杵兰膏:
- 描述了美丽的女子用手捣制兰膏,象征着生活的精致与雅致。
-
调作罗帷烛:
- 将兰膏调和后作为烛光,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象征着情感的升华。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夏夜长”和“寒夜促”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对立。
- 意象:使用“玉腕”和“兰膏”构建出一种高雅的氛围,传达出对美的追求。
- 比喻:将烛光比作温暖的情感,象征着人际关系中的温存与关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欢乐与离别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短暂相聚的惋惜,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
意象分析:
- 夏夜:象征着温暖与长久的情感。
- 寒夜:象征着冷漠与匆忙的分别。
- 玉腕:代表美丽与优雅的女性形象。
- 兰膏:象征着清香与高雅的生活品质。
- 罗帷烛:营造出温馨与浪漫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别欢”指的是什么?
- A. 相聚的快乐
- B. 分别的快乐
- C. 失落的快乐
-
“寒夜促”意味着什么?
- A. 寒夜很长
- B. 寒夜很短
- C. 寒夜很温暖
-
“玉腕”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劳动
- C. 财富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探讨夜晚的氛围与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相思》与该诗中相聚与离别的主题相似,均通过自然意象传达情感。
- 李清照的《如梦令》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失去的惋惜。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郑学醇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