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食遍京畿,春江一棹归。
只留吟后槁,不受施来衣。
物外机应息,尘中迹渐稀。
玉峰知到日,花雨积岩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僧人在乞食后,乘着春江的小船归去的情景。他虽然游历四方,却只留下吟咏的身影,不接受施舍的衣物。心中对世俗的纷扰不再在意,渐渐地,尘世的痕迹也变得稀少。最后,他期待着玉峰上会有阳光洒下,花雨缤纷地落在岩石的门扉上。
注释:
- 乞食:乞讨食物,生活贫困。
- 京畿:指京城周围的地区。
- 春江:春天的江水,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 槁:这里指的是吟咏的音韵,寓意诗人只留下诗歌。
- 施来衣:施舍的衣服,这里强调了僧人对物质的拒绝。
- 物外机应息:指心灵超脱于物质世界的纷扰,达到宁静。
- 玉峰:指高峰,象征着清净和理想的归处。
- 花雨:春天花瓣如雨般飘落,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绶,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常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向往。
创作背景:
《送僧归昆山》写于明代,作者可能在与僧人相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其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其归隐生活的钦佩和向往。
诗歌鉴赏:
《送僧归昆山》是一首反映出禅宗思想的诗。诗中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向往。首句“乞食遍京畿”即展现了僧人的乞讨生活,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春江一棹归”则展现了他在春日暖阳下的归途,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中反复出现的“留吟”和“施来衣”,强调了僧人对物质的拒绝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样的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显得更加深邃。
后两句中“物外机应息,尘中迹渐稀”则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心境宁静的期待。而“玉峰知到日,花雨积岩扉”则描绘了一幅极为美丽的自然画面,象征着心灵的归宿与宁静的理想之地。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诗人的艺术风格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乞食遍京畿:描绘僧人四处乞食,反映出他生计的艰难。
- 春江一棹归:以春江为背景,描写回归的轻快与舒适。
- 只留吟后槁:强调留下的只是吟咏的音韵,而非物质。
- 不受施来衣:表明对物质施舍的不屑,体现其精神追求。
- 物外机应息:心灵脱离了世俗纷扰,达到宁静。
- 尘中迹渐稀:世俗的痕迹逐渐淡去,体现出超然的境界。
- 玉峰知到日:期待美好的未来,象征理想的归宿。
- 花雨积岩扉:描绘自然的美景,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花雨”来比喻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对仗:诗句平衡,体现出工整的格式。
- 意象:通过“玉峰”和“春江”等意象,传达出宁静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表现出对禅宗思想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乞食:象征着对物质生活的放下。
- 春江: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玉峰:象征理想的归处与心灵的宁静。
- 花雨:象征着美丽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乞食遍京畿”指的是: A. 乞讨食物
B. 旅行游历
C. 施舍衣物
D. 欲望满足 -
“物外机应息”表达的意思是: A. 生活繁忙
B. 心灵宁静
C. 物质丰富
D. 纷扰不休 -
“玉峰知到日”中的“玉峰”象征: A. 人生的理想
B. 物质财富
C. 快乐生活
D. 社会地位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送僧归昆山》都是描绘孤独与内心宁静的诗作,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后者则侧重于对超然物外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禅宗与诗歌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