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锦堂春 兰州除夕
陇上惊心岁暮,恼人微夜风声。
冬客里燃红烛,独自数长更。
回首韶华感慨,飘萧白发愁成。
故园沦陷家何处,春近倍伤情。
白话文翻译:
在陇山之上,岁末来临令人心惊,夜里微风的声音让人烦恼。
在冬天的客舍中,我点燃红烛,独自数着漫长的夜更。
回首往昔的美好时光,感慨万千,白发愁绪愈发浓重。
故乡已沦陷,我的家在哪里呢?春天的到来更是加重了我的伤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陇上:指陇山,位于甘肃省,诗人身处兰州,故提及。
- 惊心岁暮:岁末时光让人感到惊慌与忧伤。
- 恼人微夜风声:微风的声音在夜里听来让人烦恼。
- 冬客:指身在他乡的客人。
- 红烛: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数长更:数着漫长的夜晚。
- 韶华:美好的时光。
- 飘萧白发:形容白发飘落,心中愁苦。
- 故园沦陷:故乡沦陷的意思,暗指战乱或动荡。
- 春近倍伤情:春天的到来使伤感更加加重。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故园沦陷”可以引申为历史上许多诗人对故乡沦陷的感慨,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逸云,近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除夕之际,正值岁末,诗人身处他乡,感受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锦堂春 兰州除夕》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索的诗作。诗的开篇便用“惊心”二字,展现了岁末带来的心理冲击,紧接着“恼人微夜风声”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孤独与忧愁传达给读者。冬天的客舍,红烛的光芒与漫长的夜晚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独。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回首往昔,感慨“韶华”的流逝,白发的出现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在这里,诗人不仅是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更是在感慨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奈。最后,诗人以“故园沦陷家何处”将情感推向高潮,故乡的沦陷与失落让人倍感痛苦,春天的临近却无法抚平心中的伤痛,反而加重了离愁别绪。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与细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在除夕之际对故乡的思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忧虑,具有深刻的社会与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陇上惊心岁暮:描绘岁末的紧迫感,陇山的景象引发内心的惊慌。
- 恼人微夜风声:夜晚微风的声音令人感到烦恼,暗示孤独与忧愁。
- 冬客里燃红烛:冬天的客舍中点燃红烛,象征着对温暖的渴望。
- 独自数长更:独处时数着漫长的夜晚,突显孤独的心情。
- 回首韶华感慨:回想青春岁月,感慨时光的流逝。
- 飘萧白发愁成:白发的飘落与愁苦交织,显示出岁月的无情。
- 故园沦陷家何处:故乡的沦陷让诗人感到无家可归,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
- 春近倍伤情:春天的到来并未带来希望,反而加重了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发愁成”,将白发与愁苦相联系,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称之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恼人微夜风声”,赋予风声以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岁末与除夕的独特描写,表现了对过去的追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不安与忧虑,展现了诗人在社会动荡中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陇山:象征着诗人的身世与根源。
- 红烛: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同时也暗示了孤独的夜晚。
- 白发:代表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故园:象征着归属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冬客”指的是什么?
- A. 冬天的游客
- B. 身处他乡的客人
- C. 冬天的动物
-
诗中的“韶华”指的是什么?
- A. 年龄
- B. 美好的时光
- C. 遗憾
-
诗人感慨“故园沦陷”是指什么?
- A. 自己的家乡被毁
- B. 自己的朋友离开
- C. 自己失去财富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情感更为悲壮。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在怀古中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近现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
这些书籍中均有丰富的古诗词解析与赏析,适合对古诗词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