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
时间: 2025-01-04 07:21:33意思解释
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
原文展示:
支公去已久,寂寞龙华会。
古木闭空山,苍然暮相对。
林峦非一状,水石有馀态。
密竹藏晦明,群峰争向背。
峰峰带落日,步步入青霭。
香气空翠中,猿声暮云外。
留连南台客,想像西方内。
因逐溪水还,观心两无碍。
白话文翻译:
支公已经离去很久,龙华会显得格外寂寞。
古老的树木环绕着空山,苍茫的暮色与我相对。
山峦的形状各不相同,水石显示出丰富的姿态。
密密的竹林隐藏着明暗,群峰在争相背向我。
每一座峰巅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我的每一步都走入青雾之中。
香气弥漫在空灵的翠色之间,猿声传来在暮云之外。
我留连于南台的客人,想象着西方的世界。
最终我顺着溪水而归,心中无障碍地观照自我。
注释:
- 龙华会:指佛教的集会,象征着宁静和超脱。
- 苍然:形容颜色深青,显得苍茫。
- 密竹:指浓密的竹林,既有阴暗也有光明。
- 青霭:青色的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君平,号景山。他以七言诗和五言诗闻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长卿陪伴元侍御游览支硎山寺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融入了对佛教思想的感悟。
诗歌鉴赏:
《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是一首典雅的山水诗,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整首诗以“支公”的离去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开头几句提到“龙华会”,不禁让人联想到佛教中的宁静与超脱,与接下来的自然景色交映成趣,形成了诗人内心的对比。古木、苍然的夕色、各异的山峦、丰富的水石,诗人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描绘了他眼中的世界,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而“猿声暮云外”的意象,则通过猿声的孤独,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考。最后两句的“因逐溪水还,观心两无碍”,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归属感,更表达了在纷扰的世俗中,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中,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邃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支公去已久:指代友人支公已久未见,表达思念之情。
- 寂寞龙华会:龙华会的寂静与孤独,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
- 古木闭空山:古老的树木环绕着空旷的山,景象宁静幽深。
- 苍然暮相对:傍晚的苍色与诗人形成对照,强化孤独感。
- 林峦非一状:不同的山形,表现出自然的多样性。
- 水石有馀态:水与石的交融,展示自然的丰富多彩。
- 密竹藏晦明:竹林的密集,象征着隐秘的光与暗。
- 群峰争向背:群山各自背向,形成一种静谧的氛围。
- 峰峰带落日:落日余晖映照山峰,增加了诗的美感。
- 步步入青霭:步入青雾,象征着对未知的探索。
- 香气空翠中:香气与翠色交融,渲染出宁静的氛围。
- 猿声暮云外:猿声在暮云之外,暗示孤独与思考。
- 留连南台客:身为南台的客人,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想像西方内:渴望向往的理想世界,暗示心灵的追求。
- 因逐溪水还:顺着溪水返回,象征归属感。
- 观心两无碍: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最终达到心灵的解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猿声暮云外”,通过声音与景色的对比体现孤独感。
- 拟人:山峰“争向背”,给自然赋予了生命的特点。
- 对仗:如“古木闭空山,苍然暮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内心的反思,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华:象征佛教的宁静与超脱。
- 古木:代表着历史与沧桑。
- 群峰: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 猿声:象征孤独和内心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龙华会”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卉
- B. 佛教的集会
- C. 一种山水景观
-
诗人对自然的感觉是怎样的?
- A. 寂寞
- B. 兴奋
- C. 无聊
-
诗中提到的“青霭”意味着什么?
- A. 清晰的天空
- B. 朦胧的雾气
- C. 明亮的阳光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内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刘长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