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大者…题三绝句云》

时间: 2025-01-17 10:10:28

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

云埋水隔无人识,唯有南宾太守知。

红似燕支腻如粉,伤心好物不须臾。

山中风起无时节,明日重来得在无。

已愁花落荒岩底,复恨根生乱石间。

几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抛掷在深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
云埋水隔无人识,唯有南宾太守知。
红似燕支腻如粉,伤心好物不须臾。
山中风起无时节,明日重来得在无。
已愁花落荒岩底,复恨根生乱石间。
几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抛掷在深山。


白话文翻译:

就像是在干燥的土地上折断的芙蓉,仿佛是把芍药抛在高枝上。
云雾遮掩,水流隔断,世人无人知晓,只有南宾的太守才懂得。
花红似燕子的翅膀,细腻如粉,令人心痛的美物没有片刻的停留。
山中风起,无固定时节,明天再来是否还能见到?
我已为花落在荒凉的岩石底下而忧愁,又为根扎在乱石间而后悔。
几次想要移植,却总是无法做到,天意让我被抛弃在深山中。


注释:

  • 芙蓉:指芙蓉花,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或花朵的娇艳。
  • 芍药:一种花,花色丰富,香气芬芳。
  • 南宾太守:南宾是地名,太守是地方官员,指代对花木有情的人。
  • 燕支:燕子的翅膀,形容花色鲜红。
  • 须臾:片刻、短暂的时间。
  • 天教:天意、命运的安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关注民生,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尤其在《长恨歌》和《琵琶行》等作品中展现出其深厚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花木的喜爱及对自然的感悟。诗中描绘的木莲树与个人的情感经历相结合,体现了他对生命脆弱的感慨和对命运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木莲树的描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诗的开头将木莲树比作折断的芙蓉和抛出的芍药,形象地展现了它的美丽与脆弱。接着,诗人感叹无人识得这美好的植物,只有南宾太守一人能懂得其价值,这暗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忽视与遗忘。

“红似燕支腻如粉”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木莲树的花色,给人以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痛惜。接下来,诗人转向对命运的思考,“山中风起无时节”,暗示自然环境的无常与不可捉摸,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忧愁。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花落的惋惜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虽然有移植的愿望,但却无可奈何。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如折芙蓉栽旱地:将木莲树比作折断的芙蓉,暗示其美丽与脆弱。
  2. 似抛芍药挂高枝:把芍药比作树上盛开的花,形容其高贵和不易被人识别。
  3. 云埋水隔无人识:自然环境的遮蔽,使得美好的事物无人认知。
  4. 唯有南宾太守知:只有南宾的太守能理解这种自然之美,显现出人与环境的隔阂。
  5. 红似燕支腻如粉:形容花色鲜艳,细腻如粉,传达出对美的赞美和珍惜。
  6. 伤心好物不须臾:对美好事物的短暂感到惋惜。
  7. 山中风起无时节:自然的变化无常,暗示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8. 明日重来得在无:对明天能否再见到木莲树的忧虑。
  9. 已愁花落荒岩底:忧愁花落后的凄凉景象。
  10. 复恨根生乱石间:对根扎在乱石间的不满和遗憾。
  11. 几度欲移移不得:想要移植却无法实现的无奈。
  12. 天教抛掷在深山:认为命运让自己孤独地被抛弃在深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木莲树比作芙蓉和芍药,增强了图像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出现的对仗工整,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与无奈,以及对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莲树: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脆弱。
  • 芙蓉、芍药:象征美丽与高贵。
  • 南宾太守:象征对美好事物的理解与珍惜。
  • 山中:象征孤独与隔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的“木莲树”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D. 幸福

  2. 诗中提到的“南宾太守”象征着什么? A. 田园诗人
    B. 对美的理解者
    C.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人
    D. 逃避现实的人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月下独酌》李白:表达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对社会的关注上有相似之处,但白居易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表达,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现实与苦难。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