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湾夜宿》

时间: 2025-01-01 12:53:49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湾夜宿
作者: 王勃 〔唐代〕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深湾之夜的住宿场景。渡口旁边临着深邃的山谷,村庄的房屋建在高高的山崖上。堰坝的水流声已经消失,微风中树影交错,显得幽深而宁静。江边的少年在傍晚时分整理船桨,山里的姑娘在夜晚敲打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声响。此时此刻,遥远的故乡在心头涌现,怎能让人不感到游子的思乡之情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津涂:指渡口和水边的小路。
  • 巨壑:深邃的山谷。
  • 村宇:村庄的房屋。
  • 危岑:高高的山崖。
  • :水坝。
  • 滩声:水流在滩涂上的声音。
  • 江童:江边的少年。
  • :船桨。
  • 山女:山里的姑娘。
  • 调砧:敲打石头,通常是用来制作工具。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具体典故,但“江童”和“山女”的形象传统上常在古诗中出现,象征着自然生活中的纯真与质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勃,字子安,号凌云,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士族,才华横溢,擅长诗、文、赋。他的作品以清新俊逸、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是《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绝艳之作。

创作背景:
《深湾夜宿》创作于王勃游子生涯的某个夜晚,可能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王勃的《深湾夜宿》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抒情诗,以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全诗从环境描写入手,描绘了夜晚深湾的宁静与幽暗。首联“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通过对渡口与村庄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遥远而孤独的氛围,暗示着诗人身处异乡。接下来的“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水声的消失与风中树影的交错,带出一种孤独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江边的少年和山里的姑娘的劳动场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图景。在这种忙碌的生活中,诗人却感受到更深的孤寂。最后一句“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跃然纸上,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无奈与哀伤。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王勃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游子身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津涂临巨壑:描绘了渡口临近深邃的山谷,设定了诗歌的场景。
  2. 村宇架危岑:村庄的房屋建在高高的山崖上,表现出环境的险峻与孤独。
  3. 堰绝滩声隐:水坝的声音消失,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风交树影深:微风中树影交错,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5. 江童暮理楫:傍晚时分江边的少年在整理船桨,表现出乡村的生活气息。
  6. 山女夜调砧:山里的姑娘在夜晚敲打石头,增添了生活的细节。
  7. 此时故乡远:诗人感受到故乡的遥远,情感逐渐升温。
  8. 宁知游子心:游子的思乡之情深沉而复杂,令人感同身受。

修辞手法:

  • 对仗:首联和次联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风交树影”拟人化,增强了环境的生动性。
  • 反复:通过重复“故乡远”,强调了思乡之情的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反映了游子心中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津涂:象征着出发与归宿,连接着游子与故乡的桥梁。
  • 巨壑:代表着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村宇:体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 江童、山女:象征着质朴的乡村生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津涂”指的是:
    A. 渡口
    B. 河流
    C. 村庄

  2. 诗人描绘的环境给人什么感受?
    A. 热闹
    B. 寂静
    C. 纷繁

  3. “此时故乡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归属感
    B. 思乡情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王勃的《深湾夜宿》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思乡之情,但王勃的诗更侧重于描绘环境和生活场景,而李白则通过孤独的夜晚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韵味,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勃评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