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
作者:王勃 〔唐代〕
金坛疏俗宇,
玉洞侣仙群。
花枝栖晚露,
峰叶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
回沙拥籀文。
琴尊方待兴,
竹树已迎曛。
白话文翻译
在金坛的清幽之处,远离尘世的喧嚣,
与玉洞中的仙人群相伴。
花枝上栖息着晚露,
山峰与树叶在晴空中交融。
夕阳斜照,山影随之移动,
沙滩上围绕着书法的韵文。
琴酒已准备好待客,
竹树在暮色中迎接晚霞。
注释
字词注释
- 金坛:指清幽的居所,隐喻高洁的生活环境。
- 疏俗宇:远离世俗的空间,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玉洞:指仙境,象征着高洁和超凡脱俗的生活。
- 栖晚露:指花枝上停留的露珠,寓意清新和宁静。
- 峰叶:山峰和树叶,构成自然景色。
- 斜照:夕阳照射的状态,创造出动态的美感。
- 回沙:指沙滩,象征着宁静和诗意的环境。
- 琴尊:指酒器,象征着诗人的雅趣和待客之道。
- 迎曛:迎接晚霞,寓意着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宁静。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定的名人典故,但整体氛围和意象充满了隐士生活的理想,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高洁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号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而闻名。王勃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气质,也有细腻的情感,尤其擅长于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勃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对山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友人的情谊。
诗歌鉴赏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佳作。全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金坛疏俗宇,玉洞侣仙群”,便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清幽宁静的环境,展示了诗人对高洁生活的追求。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以“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展现出自然景色的和谐美,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舒适。接下来的“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则通过夕阳的映照和沙滩的意象,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考。
最后两句“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不仅表达了诗人待客的雅趣,也暗示了即将来临的夜晚,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体现了王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坛疏俗宇:金坛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场所,疏远了世俗的喧嚣。
- 玉洞侣仙群:与仙人群体一起生活,表现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 花枝栖晚露:晚露的意象,暗示着清新与宁静的氛围。
- 峰叶度晴云:山峰和树叶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展现自然的美丽。
- 斜照移山影:夕阳的光影在山上移动,表现出时间的流动感。
- 回沙拥籀文:沙滩与书法的结合,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生活。
- 琴尊方待兴:琴酒准备就绪,预示着即将开始的雅聚。
- 竹树已迎曛:竹树迎接傍晚的余晖,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金坛、玉洞等意象的使用,隐喻一种理想的隐逸生活。
- 拟人:竹树“已迎曛”,使自然景物富有生命感。
- 对仗:如“花枝”与“峰叶”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坛:象征隐逸的理想生活,反映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向往。
- 玉洞:代表超凡脱俗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仙人生活的向往。
- 晚露:象征着清新、宁静,带有一丝忧伤的美感。
- 斜照:夕阳的意象,寓意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琴尊:象征文人雅士的文化修养与待客的礼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坛”意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隐逸的理想生活环境
C. 一种饮品 -
“斜照移山影”中“斜照”指的是什么?
A. 太阳的光线
B. 一种地理现象
C. 风的方向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繁华生活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的赞美
C.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王维与王勃的作品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山水意境的深邃,而王勃则更强调人文情感的细腻与雅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勃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