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俗念 题《桐荫读书图》》
时间: 2025-01-01 16:03:27意思解释
无俗念 题《桐荫读书图》
作者: 温倩华 〔近代〕
原文展示:
琅环仙境,爱云窗四面,桐花香簇。
坐久浑忘秋影重,兜满一襟幽绿。
爽翠生云,峭凉疑雨,浣却尘三斛。
暂抛书卷,尽君消受清福。
恰好杨柳深深,帘波如水,浸到阑干曲。
领略清凉滋味久,红袖添香嫌俗。
击节惊螀,长吟和凤,不厌千回读。
雅人深致,辋川无此图幅。
白话文翻译:
在如琅琊般的仙境中,我爱那四面环绕的云窗,桐花的香气浓郁。坐在这里久了,竟忘记了秋天的影子,满怀幽静的绿色。清爽的碧色升起云雾,凉意让人怀疑会有雨,洗净了心头的尘埃。我暂时放下书卷,尽情享受这清福。正好杨柳深深垂下,帘子如水波荡漾,浸润到栏杆的曲折处。久享清凉的滋味,觉得红袖添香的情趣太过世俗。轻轻拍手惊动了虫鸣,长声吟唱和鸣的凤鸟,读书的乐趣千遍也不厌倦。雅士的深致之处,辋川没有这样的画幅。
注释:
- 琅环仙境:比喻美好的境地,像仙境一样。
- 云窗四面:四周都是云雾,窗外景色如画。
- 桐花香簇:桐树花香气浓郁,聚集在一起。
- 秋影重:秋天的影子沉重,暗指季节的变迁。
- 兜满一襟幽绿:形容怀中充满了清幽的绿色。
- 浣却尘三斛:洗去心中的尘埃,清净无物。
- 红袖添香:红袖美女为自己添香,形容女子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温倩华,近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中,描绘了一幅读书的雅致场景,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桐荫下读书的惬意。在“琅环仙境”的意象中,诗人为读书创造了一个如仙境般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通过“桐花香簇”渲染出一种迷人的气息,仿佛读书的乐趣随着桐花的香气而愈加浓厚。此时,秋影的重压被诗人忘却,显示出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诗中还通过“爽翠生云,峭凉疑雨”传达出四季变化带来的清新感受,增添了自然的气息。在享受清福的同时,诗人抛下书卷,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而“红袖添香嫌俗”则流露出对世俗的淡漠,表现了诗人对高雅情趣的追求。
最后,诗人在“击节惊螀,长吟和凤”的意象中,表达了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强调了读书的乐趣与精神的愉悦。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出一个如梦似幻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第二联则强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秋天的影子被遗忘,反映出内心的宁静。
- 第三联通过清新的气候和洗净尘埃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意境。
- 第四联转入享受生活的态度,展示出一种淡然的生活哲学。
- 第五联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增添了画面感。
- 第六联体现了对红袖美女的淡然,反映出自我追求的高雅。
- 第七联通过吟唱的形象,表现出对文化的热爱。
- 第八联总结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强调了高雅与深致。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琅环仙境”比喻美好的环境;“击节惊螀”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传达出愉悦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反映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桐花:象征清新与优雅。
- 云窗:比喻高雅的生活环境。
- 秋影: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 杨柳:象征柔美与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琅环仙境”指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A. 现实中的景象
B. 梦幻的理想
C. 世俗的繁华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红袖”代表什么?
A. 生活的琐碎
B. 追求的美好
C. 丰富的情感
答案:A -
诗人在“暂抛书卷”的时候,心中感受到了什么?
A. 烦恼
B. 快乐
C. 无聊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余光中的《乡愁》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孤独的心情,但李白更具豪放与洒脱。
- 王维的《鹿柴》:表现出高雅的意境与清新的自然,风格上与温倩华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近现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