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窦峰前一派悬,
雪窦五月无炎天。
客尘半日洗欲尽,
师到白头林下禅。
白话文翻译:
在雪窦峰前,一片悬崖峭壁的景象,
即使是五月,雪窦山上也没有炎热的天气。
我在尘世中漂泊,经过半天的洗礼,
却在师傅到来的时候,回到了白头的禅林下。
注释:
- 雪窦峰:指的是位于中国浙江省的雪窦山,以其奇特的山势和深厚的禅宗文化而闻名。
- 悬:悬崖,形容山势险峻。
- 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尘埃,暗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白头林:指的是禅宗修行的地方,这里可能暗指白发苍苍的老禅师,象征着智慧与安宁。
典故解析:
“雪窦”是著名的禅宗圣地,诗中提到的“师”可能是暗指某位高僧或禅师,象征着智慧与心灵的洗涤。唐代时期,禅宗文化繁荣,许多诗人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对禅的理解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道融(约704年-约763年),唐代诗人,以山水诗和佛教诗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禅宗思想,充满了禅意。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禅宗兴盛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雪窦的自然景观,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窦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内心的宁静。首句“雪窦峰前一派悬”将读者带入一个险峻而美丽的山水画卷中,雪窦的高耸和悬崖的险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接着“雪窦五月无炎天”则描绘了一个清凉宜人的环境,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感,仿佛在这个地方,时间都停滞了。
中间两句“客尘半日洗欲尽,师到白头林下禅”则是诗的情感高潮,诗人通过“客尘”表现了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迷茫与挣扎,而“师到”则象征着智慧的到来,带来心灵的洗礼和启迪。最后的“白头林下禅”暗示着年岁的增长与智慧的积累,体现出一种对内心平静的向往,以及对禅宗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理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窦峰前一派悬:描绘了雪窦峰的壮丽景色,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
- 雪窦五月无炎天:即使是夏天的五月,雪窦山上也没有酷热,强调了这里的清凉与宁静。
- 客尘半日洗欲尽:在世俗的纷扰中,经过半天的沉淀与反思,诗人感到内心的欲望逐渐消退。
- 师到白头林下禅:高僧的到来让诗人感到心灵的归宿,林下的禅意让他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雪窦峰前”和“雪窦五月”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 意象:使用了“雪窦”、“客尘”、“白头林”等意象,分别象征自然、世俗与禅宗,构成了丰富的哲理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厌倦与对禅宗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高山清流,寻求精神的归宿,最终在智慧的引领下获得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 雪窦:象征纯净与高洁,代表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客尘:象征繁杂的世俗生活,表达诗人对尘世的厌倦。
- 白头林:象征智慧与安宁,传达出对禅宗的向往与归宿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雪窦峰指的是哪座山?
A. 泰山
B. 雪窦山
C. 黄山
D. 华山 -
诗中“客尘”指的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世俗纷扰
C. 内心宁静
D. 高僧智慧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对自然的描写
C. 对禅宗生活的向往
D. 战争的悲惨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题西林壁》 - 苏轼
诗词对比:
- 崔道融的《雪窦禅师》与李白的《庐山谣》,前者注重内心的平静与禅宗的体验,后者则充满了对自然的豪迈与奔放。两者都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关系,但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 《禅与诗:唐代诗人心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