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昏独立佛堂前,
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
就中肠断是秋天。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时分,我独自站在佛堂前,
地上满是槐花,树上蝉声阵阵。
大体上四季之中,心里总是感到苦闷,
而其中最让人心碎的,莫过于秋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黄昏:指傍晚,日落的时刻。
- 独立:独自站立。
- 佛堂:供奉佛像的殿堂。
- 槐花:槐树的花,象征着夏季的来临。
- 蝉:夏季常见的昆虫,鸣叫声清脆。
- 肠断:心痛,形容极度的悲伤。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佛堂”,与佛教文化有关,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 “肠断”常用来形容心如刀割,表达情感的深切和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关注社会现实,常表达对人民生活的同情。
创作背景: 《暮立》是在诗人晚年时创作的,正值人生的黄昏,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愈加深刻。此诗反映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秋天的特殊感受。
诗歌鉴赏:
《暮立》是白居易晚年情感深邃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佛堂前景,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沉思的氛围。诗人站在佛堂前,内心充满了对人生、对季节更迭的感慨。满地的槐花和树上的蝉声,既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情感的象征。槐花象征着夏天的结束,而蝉鸣则是夏天的最后回响。
在对四季的反思中,诗人感受到无时无刻不在的苦楚,尤其是在秋天时,情感达到了顶峰。这种“肠断”的痛苦,不仅是对季节变化的感叹,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秋天的凋零与思绪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通过简洁却富有力量的语言,传达了深沉的孤独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昏独立佛堂前:在傍晚时分,诗人独自一人站在佛堂前,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 满地槐花满树蝉:地上是盛开的槐花,树上传来蝉鸣,描绘出夏末的景象,给人一种生命的流逝感。
- 大抵四时心总苦:无论哪个季节,心中总有苦恼,暗示人对生活的无奈。
- 就中肠断是秋天:尤其在秋天时,感情最为痛苦,传达出对秋天的深切感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满地槐花满树蝉”,前后呼应,增强了句子的韵律感。
- 比喻:将“心总苦”与季节变化结合,深刻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闷的深刻感受,尤其在秋天这一季节,悲伤愈加明显。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映射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昏:象征着生命的晚期和思考的深度。
- 槐花:代表生命的繁荣与即将凋零的美。
- 蝉鸣:象征着夏天的结束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满地槐花”象征什么?
- A. 夏天的繁荣
- B. 秋天的凋零
- C. 冬天的沉寂
-
诗人独自立于佛堂前,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向往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和杜甫的诗歌都关注社会现实,但白居易更偏向于个人情感,杜甫则更关注国家命运。比如,白居易的《暮立》表达了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流露出对兄弟的思念。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