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鹰》
时间: 2025-01-17 10:15: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放鹰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下鞲随指顾,百掷无一遗。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
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
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
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
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
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
白话文翻译:
在十月的时节,鹰从笼中放出,草地枯黄,野鸡和兔子却肥美可口。
放鹰时可以随意指挥,投掷百次也不会失手。
鹰的翅膀像风一样迅猛,爪子锋利如锥。
本是为鸟所生的能力,如今却成了人类的工具。
谁能使它这样飞翔,其实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
要掌握它的性情,关键在于饥饿与饱满的调节。
不能让它长时间吃饱,也不能让它长时间饥饿。
饥饿则力量不足,饱满则不愿飞行。
让它在饥饿时发力捕猎,未饱时应当加以约束。
因此,鹰的爪翅之功,最终是人类坐享其成。
圣明之人驭使英雄,手段也正如是。
这些俗语不应被忽视,我是从猎师那里听来的。
注释:
- 鹰:猛禽,象征力量和敏捷。
- 鞲:一种可以控制鹰飞行的装置。
- 指顾:指挥和指示。
- 向背性:鹰的性情,取决于其饥饿与饱满状态。
- 圣明:智慧明智的人。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圣明驭英雄”可以理解为管理和使用人才的智慧,与古代对领导者能力的认识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
创作背景:
《放鹰》是在白居易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中创作的,表现了他对猎鹰驯养技巧的理解,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
诗歌鉴赏:
《放鹰》通过对鹰的驯养与使用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利用。诗中,鹰不仅是捕猎的工具,更象征着力量和自由。白居易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鹰的特性与人为的驯养技巧结合起来,探讨了如何在适当的时机调节鹰的状态,以获得最佳的捕猎效果。
诗中提到的“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深刻揭示了自然规律和动物习性,强调了对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反映了白居易的哲学思考,既是对鹰的驯养技巧的总结,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赞美。通过对鹰的描绘,白居易表达了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向往。
同时,诗的最后两句提到“鄙语不可弃”,提醒世人不要忽视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这不仅是对狩猎技巧的传授,也是对生活中智慧的总结,体现了白居易对于传统知识和经验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月鹰出笼:十月时节,鹰开始被放出笼子。
- 草枯雉兔肥:草木枯萎,野鸡和兔子却因食物充足而肥美。
- 下鞲随指顾:放鹰时,可以轻松指挥它,投掷时百发百中。
-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鹰的翅膀飞行迅速,爪子锋利如锥子。
- 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鹰的本性是为鸟类所适应,现在却为人类所利用。
-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谁能让它这样飞翔,其实有一种简单的方法。
- 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掌握它的性情,关键在于调节饥饿与饱满。
-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不能让它长时间饱食,也不能让它长时间饥饿。
- 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饥饿时无力,饱满时又不愿意飞。
-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在饥饿时才能充分发挥捕猎能力,未饱时应加以约束。
- 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因此,鹰的力量与技巧,最终是人类所获。
-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聪明的领导者管理人才的方法也同样如此。
- 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这些简单的道理不应被忽视,我是从猎师那里听来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鹰的特性与人类的智慧结合,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和经验来管理和利用自然的资源,强调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鹰:象征力量、自由与捕猎的技巧。
- 饥饿与饱满:代表生存和力量的对立。
- 草枯与肥兔:反映自然界的生存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放鹰》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白居易
- C. 杜甫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是指什么?
- A. 鹰的习性
- B. 人的情感
- C. 自然规律
- D. 食物的充足
答案:
- B. 白居易
- A. 鹰的习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夜泊牛头》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放鹰》 vs 《江雪》
-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界的生物,但《放鹰》更侧重于人与动物的关系,而《江雪》则集中表现孤独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